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紧病

紧病

古病名。又称急病。指突然发生的剧烈水泻病证。以其病势紧急,病情紧要,故以“紧”名。《张氏医通·大小府门》:“夏暑暴泻如水,周身疼痛,汗出,脉弱少气,甚者加吐,此名紧病。浆水散。”本病可见于急性肠胃炎、霍乱、副霍乱等疾病。详水泻、霍乱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积热三消

    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三。指多食膏粱厚味,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症。热熏于肺为上消,症见烦渴引饮,用清肺饮。热积于胃为中消,症见烦热多食,食下则饥,口臭,用清胃汤加干葛。热流于下为下消,症见小便频数,如膏

  • 阴谷

    经穴名。代号KI10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属足少阴肾经。合(水)穴。位于膝内侧横纹头,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凹陷处,曲膝取穴。布有股内侧皮神经,并有膝上内侧动、静脉通过。主治小便不利,遗精,阳萎,崩漏,

  • 张曜孙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官吏兼医家。字仲远,江苏阳湖(武进东)人。少阳曾学医,后以孝廉任官于湖北。于1830年撰《产孕集》二卷(1837年刊行),列述辨孕、养孕、孕宜、孕忌、孕疾、辨产、产戒、用药、调摄、拯危等

  • 膏之原

    十二原(穴)之一。即鸠尾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膏之原,出于鸠尾。”参见十二原穴条。

  • 红细枯长舌

    舌干红而长细。此为阴亏已极之象,因手少阴之气竭于内,不能上通于舌本所致,属危重证候,急当峻补真阴。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读医随笔

    书名。6卷。清·周学海撰于1891年。作者汇集读书、临症之笔记而成。卷1证治总论;卷2形气、脉法类;卷3~4证治类,列各种病症证治;卷5方药类,审辨药物性味效用;卷6评释类,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体会

  • 简明中医儿科学

    书名。南京中医学院儿科教研组编。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,前者介绍儿科学的发展概况,及诊治、护理等基本知识。后者又分初生疾病、四大要症(麻疹、天花、惊风、疳症)、弱症、杂症四部分,并附小儿推拿术。书中根

  • 委委

    雍容自得。《灵枢·通天》:“阴阳和平之人,其状委委然。”

  • 血虚肝燥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幼科释谜》。证见骨蒸劳热,咳嗽潮热,往来寒热,口干便燥等。宜逍遥散,舒肝养血以润燥。

  • 阳常有余

    见《格致余论》卷一。阳,指气、火。多指精血亏损、阴不济阳所产生的内火。朱丹溪认为饮食失节,嗜酒纵欲,伤戕过度,则阳热易亢,虚火妄动,故阳常有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