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筋惕肉瞤

筋惕肉瞤

证名。指筋肉惊惕跳动。见《伤寒论·太阳病脉证并治》。多因汗多伤阳血虚津耗,筋脉失养所致。《伤寒明理论》卷三:“其于筋惕肉瞤,非常常有之者,必待发汗过多亡阳,则有之矣。……发汗过多,津液枯少,阳气太虚,筋肉失所养,故惕惕然而跳,瞤瞤然而动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》:“伤寒发汗过多,则伤其血,血虚无以荣筋,因拘急而惕惕然跳,且四体百骸,亦瞤瞤然动,是筋惕肉瞤,由于筋肉失养。”因血虚所致者,宜四物汤加减,阳气虚者,宜真武汤等方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温热赘言

    书名。1卷。原题清·寄瓢子述。初附于《三家医案合刻》之后,刊于1831年。此书内容与《温热病指南集》大致相同。内容详参温热病指南集条。

  • 中闸

    经外奇穴名。见《经外奇穴汇编》。位于脐下4寸(中极)旁开0.2寸处。主治子宫脱垂。直刺0.5~0.7寸。

  • 阴胜而痛内障

    证名。指眼珠从午后至午夜作痛的证候。《眼科纂要》卷五:“午后痛(自午)至亥(交子)始能停,此须补火回阳,后服柳红丸”。参见目痛条。

  • 脾阳不振

    同中阳不振。详该条。

  • 耳针疗法

    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,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耳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,《灵枢》有“耳者宗脉之所聚也”的论述,并说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……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”。利用针灸刺激耳廓治疗疾病,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

  • 鼻痛

    指鼻腔疼痛。多因风邪郁热、痰火上阻清窍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鼻痛候》:“肺气通于鼻,风邪随气入于鼻内,搏于血气,邪正相击,气道不宣,故鼻痛。”症见鼻塞隐痛,口舌干燥等,治宜宣肺通窍,用藿香正气散、祛风通

  • 医方全书

    书名。①清·何梦瑶撰。包括《神效脚气秘方》、《追痨仙方》、《妇科良方》、《幼科良方》、《痘疹良方》、《医碥》。作者长期行医粤东,大多根据南方地势、环境,结合患者体质、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,其中《追痨仙方

  • 太医署

    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,隋唐臻于完备。以医疗为主,教学次之。唐时,属太常寺。在校师生多达300余人。由太医署令、丞等负责管理。分设医、针、按摩和咒禁等部门,医又分为体疗、疮肿、少小

  • 心经

    ①手少阴心经之简称。见该条。②推拿穴位名。见陈氏《小儿按摩经》。又名心、心火、心主。位于中指远端的指腹面。能退热发汗、通利小便,治火眼、口疮、惊搐等症。《小儿推拿广意·阳掌十八穴病诀》:“心火,推之退

  • 泄泻

    病名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一。简称泄或泻。大便稀薄,甚至水样,次数增多,但一般无脓血和里急后重。也有将泄泻分开者,大便质薄而势缓者为泄;大便如水而势急者为泻。《奇效良方·泄泻门》:“泄者,泄漏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