疮疡外治法之一。见《刘涓子鬼遗方》卷五。借艾灸热力及药物作用以达疏通经络,散结拔毒之效。凡疮疡不论阴证、阳证,初期均可使用之。《外科精义》卷上:“夫疽则宜灸,不宜烙。痈则宜烙不宜灸。”用法有三:①直接
即舒张押手法。见该条。
指火热之气过甚,使万物焦烁枯槁。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:“其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,……其令郁蒸,其变炎烁。”
病名。见《审视瑶函》。即如银内障证。详该条。
病因之一。致病特点是出现热性、阳性的实证。如发热息粗,红肿,焮痛,便秘等。热吐病证名。又名胃热呕吐。小儿因胃热而致的呕吐。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:“热吐食化,不恶食。”多因乳食停积化而为热;或夏秋暑热
是全身络脉的约数。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: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血气皆匕于面而走空窍……”
七怪脉之一。脉跳时隐隐约约,去时一跃而消逝,如虾游之状。
【介绍】:见黄竹斋条。
病名。为痈之发于耳门者。多由肝经火毒上灼所致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:“耳门痈受在肝经,毒气传注,血不周流,此是恶毒证也。”治宜清肝解毒。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、神授卫生汤等加减。
证名。见《王旭高医案》卷一。指病人自觉发热,但按其肌肤而不甚热的一种症象。多见于湿温病,热为湿遏,以致发热在里,热势不扬,宜用渗湿透热或清泄芳开法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