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本草经集注》。为大蓟之别名,详该条。
同股阴。详该条。
疮疡内治法中“消、托、补”三大法则之一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一。又名托里法、托法。是运用补益气血为主、活血解毒为辅的药物,以扶助正气,托毒外出,防止毒邪内陷的方法。具体运用分为两种:①托毒透脓法。适用于疮
【生卒】:十八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杓元,别号澹然子。江苏江宁人。长于温病,撰有《温证指归》一书(1799年),主张详温证之原,辨温证之始,治疗注重保元,有一定见解。
炼丹用的五种药物。见《抱朴子内篇·金丹》。五石为:丹砂,雄黄,白,曾青,慈石。
病证名。指伤寒病误汗、动血或误下而致阴竭液脱的危候。阴,指津液与血。《伤寒论·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”《
又称去瘀生新、活血生新、化瘀行血。是祛除瘀血、流通血脉的方法。血液由于阻滞而变为瘀血,须去除才能使血脉流畅。用桃仁、生地、丹皮、赤芍、当归、川芎、红花、三七、丹参等药。
病名。《喉风福》:“此症发于悬雍前上腭,生一红紫泡如珠悬挂,拖入喉间,生痰疼痛,甚至堵塞咽喉,饮食有妨,宜先用极酸好醋,以新笔醮点珠上。”参见喉瘤条。
冲,深也。指色泽深沉晦浊。《灵枢·五色》:“冲浊为痹。”张景岳注:“痹病在阴,肉骨受之,故色冲而浊。”
经穴名。代号ST5。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别名髓孔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面部,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,闭口鼓气时,即出现沟形凹陷的下端处。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,前方有面动、静脉通过。主治齿痛,颊肿,牙关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