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皮内针疗法

皮内针疗法

又称埋针疗法。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临床操作时,首先应选以易于固定而又不影响肢体活动处(如背部、四肢或耳部等)的穴位。如用颗粒式或环式皮内针,可横刺;如用揿针,则直刺。若无不适,即可以胶布固定。据情留置1~7天,夏季宜酌减,以防感染。留置期间可嘱患者自行按压,以加强刺激。本法对神经性头痛、高血压、胃痛、神经衰弱等疗效较优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郭惟恒

    【介绍】:见郭居易条。

  • 二味拔毒散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六十二方。雄黄、白矾各等分。为末,茶水调敷患处。治风湿诸疮,红肿痛痒,疥疮等症。

  • 牛虱子

    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苍耳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本草正

    药物学著作。2卷。明·张介宾撰于1624年。为《景岳全书》卷48、49。书中择常用药300种,仿《本草纲目》编述,分山草、隰草、芳草、蔓草、毒草、水石草、竹木、谷、果、菜、金石、禽兽、虫鱼、人等14部

  • 平肾脉

   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。指脉来沉而滑利之象。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:“平肾脉来,喘喘累累如钩,按之而坚。”

  • 医暇巵言

    杂论著作。2卷。清·程林撰。刊于1677年,此书杂录各有关医药典故。在杂谈自然、物理现象及释医中,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。现有《中国医学大成》本。

  • 产后瘀血流注

    出单养贤《胎产全书》。即产后流注。详该条。

  • 食泄

    病名。即伤食泻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:“食泄,脉弦紧,腹痛则泄,泄后痛减。”详伤食泻条。

  • 工尾势

    练功方法之一。出《易筋经》。又作躬尾势、掉尾势。取直立位,两足稍分开,两手上举过顶,旋即转而向下,挺膝弯腰,使手掌尽量接近地面;若不能贴近地面,须配合足跟起落动作;随后挺身直立。《易筋经》:“膝直膀伸

  • 摇法

    ①刺法名。指出针时左右摇动针体的方法。《针经指南》:“摇者,凡泻时欲出针,必须动摇而出是也。”其摇而出针,开大针孔,以泄邪气,泻法用之。本法源于《灵枢·官能》:“摇大其穴。”②推拿手法名。见《诸病源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