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胡芦巴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大全》卷十。由肝血不足,风湿外浸所致。症见眉中瘙痒,搔破流水,甚至蔓延额上、眼胞处。治宜养血疏风祛湿。内服消风散(《医宗金鉴》)。外搽紫茸膏,或用松香60克,真蛤粉15克,青黛6克,研细
选择乳母标准。出《千金要方》卷五上。其选择法云:“凡乳母者,其血气为乳汁也。五情善恶,悉是血气所生也。其乳儿者,皆宜慎于喜怒。夫乳母形色所宜,其候甚多,不可求备。但取不胡臭、瘿瘘……,无此等疾者,便可
病名。出《疡科选粹》卷一。即脑疽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灵枢·本脏》。又名阴狐疝气,狐疝风。俗称小肠气。指有物入阴囊,时上时下的病症。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。《儒门事亲》卷二:“狐疝,其状如瓦,卧则入小腹,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。狐则昼出穴而溺,夜
又称食治。根据食物不同的性味,作用于不同脏器,而起着调理和治疗的作用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有食治门,搜集《内经》至唐代以前用食物治疗疾病的记述,为著名食疗专辑之一。
病名。出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。春水扬波一症,黑睛斜斜高耸而起,若治不及时,“……则渐高失,至极并水不见,神膏如死,俗谓之田螺旋顶。”参见春风扬波条。
八瘕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癥瘕病诸候》:“人有食蛇不消,因腹内生蛇瘕也。亦有蛇之精液误入饮食内,亦令病之。其状常若饥而食则不下,喉噎塞,食至胸内即吐出,其病在腹,摸揣亦有蛇状,谓蛇瘕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
书名。又名《医圣心源》。10卷。清·黄元御撰于1753年。作者将黄帝、岐伯、秦越人、张仲景视为医中“四圣”。本书阐发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诸书蕴义。卷1天人解,阐述阴阳五行、脏腑
病名。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四:“卧时忽浑身虱出,致血肉俱坏,每宿渐多,痛痒不可言状……但饮盐醋汤十余日即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