瘤
病名。出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。又名瘤赘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五有六瘤记载,即骨瘤、脂瘤、肉瘤、脓瘤、血瘤、石瘤。多因七情劳欲,复感外邪,脏腑失调,生痰聚瘀,气血凝结而成。症为体表出现肿物,如梅如李,日久增大,界限分明,色白而肿痛,亦可破溃化脓,病程漫长,多属阴症。治宜化痰解瘀,软坚散结;破溃化脓者,佐以解毒。须按瘤体不同而选方。参见气瘤、肉瘤、脂瘤、血瘤、筋瘤诸条。
病名。出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。又名瘤赘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五有六瘤记载,即骨瘤、脂瘤、肉瘤、脓瘤、血瘤、石瘤。多因七情劳欲,复感外邪,脏腑失调,生痰聚瘀,气血凝结而成。症为体表出现肿物,如梅如李,日久增大,界限分明,色白而肿痛,亦可破溃化脓,病程漫长,多属阴症。治宜化痰解瘀,软坚散结;破溃化脓者,佐以解毒。须按瘤体不同而选方。参见气瘤、肉瘤、脂瘤、血瘤、筋瘤诸条。
见济世养生集条。
元代医官职称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,共2人。属低级官员,官阶从七品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七。多因风热郁肺不得疏泄,或腠理不密,汗出受风而发。女性多见,好发于面部,灼热潮红,起疹如粟,累累而生,时痛时痒,反复发作。治宜清热疏风,解毒止痒,内服枇杷清肺饮,外用颠倒散水调
病舌。亦名舌菌。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六:“舌疳心脾毒火成,如豆如菌痛烂红,渐若泛莲难饮食,绵溃久变瘰疠风。”本病发于舌部。多由心脾二经毒火上炎所致。初则舌肿如豆,渐之肿如菌样,头大蒂小,故亦称之曰舌菌。
又名报标。皮疹出现前先露出的点子。如麻疹初透,于发际头面部隐约可见红疹数点,一、二天后才陆续出现。
证名。指大病愈后,因饮食失节致病复发者。《伤寒论·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》:“病人脉已解,而日暮微烦,以病新差,人强与谷,脾胃气尚弱,不能消谷,故令微烦,损谷则愈。”《重订广温热论·温热复症疗法》
推拿穴位。①出《小儿推拿广意》。位于中指远端背面靠指甲根处。掐此穴治惊风、昏迷。《保赤推拿法·掐老龙穴法》:“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。相离如韭叶许。若几急惊暴死,对拿精灵、威灵二穴,不醒,即于此穴掐之,
出《素问·移精变气论》。①损伤病证分类之一。一般指扑击跌仆所致皮肤、肌肉、筋骨的损伤。②与七情内伤相对而言。可指六淫外邪所伤,如伤风、伤寒、伤湿、伤暑等。
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为铁线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天昏地暗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其主埃郁昏翳。”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甚则黄黑昏翳,流行气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