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病名。出《素问·痿论》。亦称痿躄。指四肢痿软无力。尤以下肢痿废,甚至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,百节缓纵而不收也。”《儒门事亲》卷一:“躄者,足不能伸而行也。”其发病原因,《内经·痿论》谓因五脏之热,以皮、肉、脉、筋、骨五种分属五脏,并有肺热叶焦,发为痿躄之说。又阳明经脉虚,血气少,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,居处潮湿,也可导致本病。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认为伤寒病汗、吐、下后可以成痿;在《金匮要略》谓酸伤筋,咸伤骨亦足以致痿。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,火上烁肺与湿热、湿痰、瘀血,可以致痿。后世又有暑痿、夏痿、食积痿、血虚痿、气虚痿、肾肝下虚痿、痢后痿等名。治疗法则,《内经》谓“独取阳明”,朱丹溪主“补南泻北”。此外,尚有清热润燥、清热燥湿、滋阴养血、补益肝肾、益气健脾、化痰、行瘀、消导等,并可结合针灸、推拿。本病可见于中枢或周围神经、肌肉、内分泌及其它系统的多种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滞痛饮

    《仙拈集》卷三方。当归、赤芍药、肉桂、牛膝各二两,红花、苏木各一两。为末,每服二钱,酒送服。治经闭,腰腿疼痛。

  • 三元

    指头、腹、足三处。《千金方》卷二十八:“头腹足为三元也。”

  • 出黄如糜

    证名。指泻下粪便色黄如糜糊状。《灵枢·师传》:“肠中热则出黄如糜。”参见热泻条。

  • 行邪

    指侵犯人体后能移行传变而不潜伏固着的病邪。《温疫论》下卷:“凡邪所客,有行邪,有伏邪,……假令行邪者,如正伤寒始自太阳,或传阳明,或传少阳,或自三阳入胃,如行人经由某地,本无根蒂。”

  • 手气

    证名。亦称手肿痛。见《证治要诀》卷三。指手指肿痛或连臂膊作痛。多因脾虚风湿或风热挟痰,内阻经络所致。宜用五痹汤、蠲痹汤等方。因肿疡所致者,宜按痈肿论治。

  • 濂珠

    出《增订伪药条辨》。为珍珠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阴阳循环一小周天

    气功功法。为小周天的全称。详该条。

  • ①遗留不清。《素问·热论》:“热病已愈,时有所遗者。……病热少愈,食肉则复,多食则遗。”②失禁。《素问·咳论》:“咳而遗矢。”《灵枢·九针论》:“膀胱不约为遗溺。”

  • 眼胞菌毒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正宗》。系脾经蕴热所致。症见睑缘生出小泡,渐长如菌状,头大蒂小,不痛不痒,甚者眼翻流泪,视物受障,经久不愈。治宜清脾泻热为主。用清凉圆煎水外洗,内服凉膈清脾饮加减。尚可酌情手术治疗。

  • 人中

    ①指人中沟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,又名水沟。在鼻下方、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部,为手足阳明经与督脉交会之处。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膀胱和子宫的参考。②水沟穴的别名,见《针灸资生经》。详水沟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