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痢疾论

痢疾论

书名。4卷。清·孔毓礼撰。刊于1752年。孔氏认为“瘟疫而外,惟痢疾最险恶,能死人于数日之间”。遂集前人有关方论,参以个人的识见经验编撰成书。书中对痢疾的辨证治疗论析颇详,全书共选收治痢方剂百余首,详其主治、方药及服用法。末附痢症诸药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虚

    阳气不足,机能衰退的证候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阳虚则外寒”。通常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,因气与命门均属阳。肺主气,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,因而表气不固,故外寒;阳虚则阴盛,故命门火衰亦多见机能衰惫、浊阴

  • 谷胀

    证名。即食胀。指谷食不化所致的胸腹胀满。《仁斋直指方·胀论》:“失饥伤饱,痞闷停酸,朝则阴消阳长,谷气易行,故能食,暮则阴长阳消,谷气难化,故不能食,是为谷胀。”《世医得效方·胀满》:“失饥伤饱,痞闷

  • 雨癞

    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。乃水癞愈后,余毒在肾所致。其症全身斑驳或赤或白,日久眉须脱落。相当于结核型麻风。

  • 随息居饮食谱

    食疗著作。1卷。清·王士雄撰。刊于1861年。本书收录供食疗的药物330种,分为水饮、谷食、调和、蔬食、果食、毛羽、鳞介七类,对各药的性能及其医疗用途、处方等均有较详细的说明。现有《潜斋医书五种》本。

  • 小儿斗眼

    病证名,见《验方新编》卷之一。其表现为黑眼珠呆滞。参见通睛条。

  • 阴络

    ①指自手、足三阴经分出的络脉。②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:“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(便血)。”

  • 白带

    病名。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四。亦名带下白候。妇女从阴道经常流出白色粘液,绵绵如带,称为白带。一般在经期前后或妊娠期中,白带量可能略多,属正常生理现象。若量过多有味,并伴有腰腹痠痛等,则属病态。多因脾虚

  • 热在骨髓

    证名。指邪热在肌体深处的病症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病人身大热,反欲得近衣者,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也;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肤,热在骨髓也。”《伤寒缵论·太阳上篇》:“详仲景论,止分皮肤

  • 足髓孔

    经外奇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灸猥退风半身不遂法,先灸天窗……次脚髓孔,足外踝后一寸。”近代《中国针灸学》称足髓孔,即昆仑,属足太阳膀胱经穴。

  • 阳络

    ①指手足三阳经分出的脉络。②指位于体表或上行的络脉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:“阳络伤则血外溢,血外溢则衄血。”③专指足阳明胃经的络脉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形有余,则泻其阳经;不足,则补其阳络。”王冰注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