痘麻定论
参见痘疹定论条。
参见痘疹定论条。
见《景岳全书·小儿则》。小儿突然遭受惊吓而发生抽搐。因小儿气血未充,神气脆弱,卒遇大惊恐吓,每易损及心、胆之气,恐则气下或气乱,使气血失调而致病。症见面赤,大便青,多烦,多哭,睡卧惊惕易醒,振动不宁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古钩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本草衍义》。为蒲棒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,指小儿形体消瘦,体质羸弱。小儿脾胃脆弱,易虚易实,如果喂养不当,或患泻痢等症,损伤脾胃功能,使之食欲不佳,甚至不能饮食,影响气血生化,肌肤得不到营养,则可渐至体羸而消瘦。临床有挟冷、挟热的区别
①又称水谷之气。泛指饮食营养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真气者,所受于天,与谷气并而充身也。”②山谷之气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谷气通于脾。”王冰注:“谷空虚,脾受纳故。”
见《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》。为石香薷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足牮法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旭光,思溪(今属江西婺源)人。精于医术,驰名远近,为人治病,不计酬报,善施好助,人皆祝他长寿百岁,故称“百寿先生”。撰有《医方辑要》、《采亭医案》、《本草释名》等书,未见刊行。
证名。指心气、心血不足所出现的证候《脉经》卷二:“心虚,……病苦悸恐不乐,心腹痛难以言,心如寒状,恍惚。”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三:“心虚之状,气血衰少,面黄烦热,多恐悸不乐,心腹痛难以言,时出清涎,心膈
证名。指右偏枯,即右半身不遂。一名右痪。《类证治裁·中风》:“自丹溪……右枯属气虚,用四君子汤。”参见半身不遂、左瘫右痪等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