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痘疮

痘疮

病名。为急性发疹性传染病。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斑疮疫疠疱疮、豌豆疮登痘疮、百日疮、虏寄疮。由于发病有强烈的传染性,故名天行。因先见点,起胀,灌浆,如花发蕾;七日后收靥,脱痂,如花之萎谢,故又名天花。或以其疮形似痘,故又名痘疮。《时后备急方》:“比发有病,天行发斑疮,头面及身须臾周匝,状如火疮,皆载白浆,随抉随生,不及治疗,剧者数日必死,疗得瘥后,疮瘢紫黯,弥岁方无。”初起与伤寒相类似,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,口鼻气粗,耳尻不热,遍身疼痛,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,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,见形,起胀、灌浆、收靥、脱痂六个阶段。在各个阶段中,因毒邪的深浅,体质的强弱不同,可出现较多的变证。建国后,本病已经消灭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基本医书集成

    中医丛书。陆士谔编。收有程国彭《医学心悟》、陈念祖《伤寒论浅注》、王叔和撰、陆士谔编《王叔和脉诀》、张志聪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》、周岩《本草思辨录》、王士雄《温热经纬》、尤怡《金匮要略心典》等7种。19

  • 大肠蒸

    二十三蒸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。详该条。

  • 身有赤处

    病证名。即小儿皮肉呈现赤色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九“小儿因汗,为风邪所伤,与气血相搏,热气蒸发于外,其肉色赤,而壮热也。”据临床所见,患儿身上初起有赤点,渐至额上口旁及其它部位,赤如胭脂,皮即皱削。治

  • 梁新

    【介绍】:唐代民间医生。武陵(今湖南常德)人。有丰富的治疗经验。《北梦琐言》记载:一富商中夜暴死,梁为诊脉,认为是食物中毒。询问后,知为半夏中毒,为捣姜汁抉齿灌之,半日而愈。

  • 颈肿

    证名。出《灵枢·经筋》。指颈部单侧或两侧肿胀粗大。多因气火郁逆,或痰滞内结所致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颈项病源流》:“有颈项肿痛,寒热头眩者,是气毒,宜加味藿香散;有颈项结核浮肿,先寒后热者,此风寒所搏,宜

  • 通门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聚英》。《针灸大成》作过门。即三阳络。见该条。

  • 玉英

    ①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玉堂,见该条。②出《金匮玉函方》,为菊花苗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脾湿热

    指脾失健运,水湿停滞,湿蕴生热,湿热郁蒸的病机。症见脘痞腹胀、食少倦怠、恶心满闷、便溏不爽、尿少而黄,甚则身目俱黄,舌苔黄腻,脉濡数。又如皮肤病的湿疹、脓疱疮等亦多与脾湿热有关。治宜淡渗利湿或辅以芳香

  • 吴昆

    【生卒】:1552~1620?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山甫,别号鹤皋。歙县(今安徽歙县)人。家中藏书很多,攻读古代医学名著,游历于江、浙、安徽等地,求师访友,在宣城一带行医,很有名声。著有《医方考》、《

  • 阳疟

    病名。①指三阳疟。见《类证治裁·阴疟》。详见三阳疟条。②泛指在表、在阳、在气、在腑之疟。《医学入门·疟》:“疟疾先要阴阳定。阳为外感邪气,其间阳为风暑,有汗;阴为寒湿,无汗。阴为内伤正气虚,其间阳为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