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疮疡温通法

猜你喜欢

  • 莺爪风

    见清·刘士季《草木便方》。为钩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斑痧

    痧证之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痧胀源流》:“斑痧,头眩眼花,恶心呕吐,身有紫斑,痧在血肉,急用刮放。迟则渐入于里,必生变症。”宜清凉至宝饮等方。参见痧条。

  • 脉象。即滑脉。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“阴阳相过曰溜。”《研经言》卷二:“溜脉不言鼓者,以其弱甚也,此阴阳之无胜负者也。”

  • 女科秘旨

    见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条。

  • 温补脾肾

    脾肾阳虚证的治法。由于脾肾阳气在生理上的相互滋生和病理上的互相影响,宋·张子刚《鸡峰普济方》有“补肾不如补脾”之论;严用和《济生方》立“补脾不如补肾”之说。两说在临床上自有所侧重,但若己脾肾两虚,一般

  • 重颚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卷五。指小儿上颚肿起如痈,舌难伸缩,口开难合,不能吮乳,甚至阻塞喉部,不能啼哭等。多因口中不洁或胎中受热,热蓄于胃,熏发于口腔所致。可用三棱针将其刺破,拭去汁液或恶血;再用淡盐汤

  • 经行脏躁

    病名。即经行情志异常。详该条。

  • 药品化义

    药物学著作。13卷。明·贾九如撰,李延昰补论。约刊于1644年。卷首诸论系李延昰所补,计有本草论(简史)、君臣佐使论、药有真伪论及药论。卷1为药母及辨药八法;卷2~13共收药148种,分为气、血、肝、

  • 内伤呃逆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·呃逆论》。指脏腑不调及情志失常、伤食等引起的呃逆症。因中气不足所致者,宜六君子汤。因胃气损伤,食滞中焦者,宜枳术汤、苍朴二陈汤。因膏粱积热,胃火上冲者,宜栀连平胃散。因胃寒饮冷、

  • 大麦牛

    见《江苏药材志》。为王不留行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