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亦称猝瘖。出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。指突然失音或语音嘶哑。多因突然冒寒,或寒包热邪,或肺伤津枯所致。《张氏医通·瘖》:“失音大都不越于肺,然须以暴病得之,为邪郁气逆;久病得之,为津枯血槁。盖暴瘖总
燔,焚烧;指火盛。温热病气分的热邪未解,而营血分热邪已盛,以致形成气血两燔之证。症见壮热、口渴、烦躁谵妄、斑疹透露,甚或吐血、衄血,舌绛苔黄,脉数等。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:“太阴温病,气血两燔者,玉女
管,与脘通。任脉的上脘、中脘、下脘三穴合称三管。《脉经》:“关脉细,脾胃虚,腹满,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、白薇圆,针灸三管。”
痰证之一。见《泰定养生主论》。即酒痰。详见该条。
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球兰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唐代医家。对《内经》颇有研究,尤精针灸学。撰有《明堂论》1卷,已佚。
见《浙江中药手册》。为腹水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症名。指语言发生困难。可由中风及多种疾病导致。《万病回春·中风》:“中经脉者,外无六经之形证,内无便溺之阻隔,肢不能举,口不能言,为在中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中风源流》:“语言蹇涩……皆由肾脉之气不能
书名。1卷。十二世纪中期南宋·闻人耆年撰于1226年。1245年孙炬卿重刊,并附佚名氏《骑竹马灸法》及《竹阁经验备急药方》二种,三书合为一书,仍称《备急灸法》。书中介绍了22种急性疾病的灸法,并附简明
病名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眉疽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