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三。即杨梅疮。见该条。
《医宗己任篇》卷一方。柴胡、白芍药、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当归身、酸枣仁、栀子。水煎服。治胃脘痛,大便燥结。
舌中央见灰色苔。多见于寒热夹杂的吐蛔症,伴有消渴、气上冲心,饥不欲食,食即吐蛔等证。宜安蛔止痛。亦有见于实热里证者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①见《中药志》。为海风藤之别名。②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假蒟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俞震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家。华亭(今上海市松江)人。以善治眼病闻名,深受当时人推崇。
【介绍】:见梁学孟条。
见太乙神针条。
见《保婴撮要》卷十五。即洪宝丹,见该条。
病名。①亦作肾痟、下消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三:“饮水随饮便下,小便味甘而白浊,腰腿消瘦者,肾痛也。”即下消,详见该条。②指强中。《张氏医通·杂门》:“肾消之病,古曰强中,又名内消。”详强中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