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湿温

湿温

病名。出《难经·五十八难》。①指好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性病。《医门棒喝·湿温》:“湿温者,以夏令湿盛,或人禀体阳虚多湿,而感四时杂气,遂成湿温。虽四时皆有,而夏秋为多。湿热二气胶粘,淹缠难愈。如从下受,则足肿体重,上受,则头目昏闷,胸满腹膨,乍寒乍热,胃不思食,渴不欲饮,大便溏泄,频而不爽,小便黄赤,短而不利,或变黄疸,或化疟痢,皆湿热二气合病也。良由清阳不振,阴邪窃踞,故宜苦温芳香,以宣三焦气化,使小便通利为法。如藿香正气、五苓、六和、消暑丸等方,审证选用。”辨证如湿重于热,身热稽留,汗出热不退,胸闷泛恶,四肢倦怠,大便溏泄,苔白腻等,治以化湿为主,清热为辅,如选用藿朴夏苓汤不换金正气散三仁汤等方;热重于湿,身热增高,胸痞干呕心烦溲赤,便秘或溏而不爽,苔黄腻或干燥等,治宜清热为主,化湿为辅,如选用王氏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等方。病情发展,可以传营、入血,发生神昏、痉厥或大便出血等症,宜用芳香开窍清营凉血,阳虚者可用温中止血。②指见头痛、胸腹满妄言多汗,两胫逆冷等症的一种疾患,治宜白虎加苍术汤等方(见《普济本事方·伤寒时疫》)。③指疫疠轻症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瘟疫源流》:“盛夏湿温之症,即藏疫疠,一人受之为湿温,一方传遍即为疫疠,以春夏间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。”本病可见于伤寒、副伤寒、沙门氏菌属感染、急性血吸虫病等疾患。参见温病有关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参同契

    书名。为我国最早的炼丹书。葛洪《神仙传》认为系汉·魏伯阳的著作。书中以《易经》的卦象术语讲述炼丹的方法。以坎、离、水、火、龙、虎、铅、汞为中心,并以阴阳五行、早晚时刻相配合。

  • 尿道

    为膀胱通出体表的管道。

  • 病名。见《五十二病方》。《灵枢·痈疽》:“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,则血泣(泣通涩)而不行,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热。大热不止,热胜则肉腐,肉腐则为脓,……故命曰痈。”为急性化脓性疾患的总称

  • 头晕

    病证名。指头脑昏晕而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,甚者有恶心呕吐之症。《医碥·眩晕》:“晕与运同,旋转也,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,世谓之头旋是也。”《慎斋遗书》卷九:“头晕,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;有血虚火升者;有

  • 一帆青

    见《质问本草》。为蜘蛛抱蛋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外板

    为牙齿所在之处。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二:“外板则为牙,内床则为齿。”

  • 太阴病

    病名。《伤寒论》六经病之一。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,或寒邪直中,或内伤生冷所致。其特征是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,时有腹痛等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

  • 泊肠痔

    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。指聚集在肛门外的痔疮。相当于外痔、环状混合痔、肛漏等病。治疗见内痔、外痔条。

  • 天冲

    经穴名。代号GB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千金要方》作天衢。属足少阳胆经。足太阳、少阳之会。位于头颞部耳廓后上方,耳根后缘直上,入发际2寸处;或于率谷穴后约0.5寸取穴(《十四经发挥》、《循经考穴编》、

  • 肺手太阴之脉

    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太阴肺经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