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气郁吐血

气郁吐血

病证名。指气机郁结不舒所致的吐血。《医贯·血症论》:“但郁之一字,不但怒为郁,忧为郁,怒与忧固其一也。若其人素有阴虚火证,外为风寒暑湿所感,皮毛闭塞即为郁。郁则火不得泄,血随火而妄行。郁于经络,则从鼻而出;郁于胃脘,则从吐而出。”其症多见恶风寒,面色晦滞,口苦口酸,恶心喜呕,脉涩。木郁达之,治以舒郁为主,宜逍遥散丹皮、茱萸、黄连栀子之属。血止后,继用六味丸滋阴。因忧思气郁,损伤心脾者,兼见神疲肢倦,气短气怯形气憔悴,饮食无味,或饥不欲食,卧不得安,宜用五福饮五阴煎等治本。气陷者用归脾汤大便时溏,四肢不温者,宜六味回阳饮白术等(见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)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

    书名。宋·许叔微撰。卷数不详。据许氏《伤寒发微论》中记载:“余尝撰《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》,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本。”《伤寒百证歌》也有类似记载。已佚。

  • 食疳

    出《婴童百问》。即脾疳。见该条。

  • 经水不定

    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五十一。即月经不调。详该条。

  • 马头鱼

    见《动物学大辞典》。为海马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八麻子

    见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。为蓖麻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热霍乱

    病名。见《医学纲目·伤寒部》。又称热气霍乱。多因感受暑热湿浊之邪,或内伤饮食厚味,郁遏中焦所致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热至则身热,吐下霍乱。”《霍乱论》:“倘热霍乱因暑邪深入而滞其经隧,显脉细、肢

  • 胎赤

    见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初生儿头面肢体皮肤发赤,多因胎中感受热毒所致。治宜清热和血用清热解毒汤。如小儿出生之初,由于皮肤娇嫩,骤与外界接触,出现鲜红色斑者,数天后可自行消退,不必药治。

  • 下林

    经穴别名。《圣济总录》:“下林,穴在上林下一夫。”所指即下巨虚,见该条。

  • 鹤节

    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二。即鹤膝风。详该条。

  • 惊狂

    病证名。即癫狂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血并于阴,气并于阳,故为惊狂。”吴崑注曰:“惊狂,癫狂也。”也可作为证名。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脉浮,医者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,卧起不安者,桂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