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指因火邪积聚于阴分所致的疝症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三十三:“热疝大能作痛。凡火邪聚于阴分而为痛者,必有热证热脉,或大便秘结,或小水热闭不通,或为胀为满,而烦热喜冷者是也。”参见疝条。
《医宗金鉴·幼科心法要诀》卷七十八方。黄芩二两,红花、苏木、黄连、羌活、薄荷、炒栀子、香附、生地黄、当归赤芍药、木贼、甘草、川芎各一两,大黄五钱。为粗末,每服五钱,水煎,食后服。治妇女逆经,血随气行,
切脉指法。用重指力按脉,以求沉分之脉象。《诊家枢要》:“重手取之曰按。”
病证名。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四。亦名带下赤候。指从阴道流出淡红似血非血的粘液,淋沥连绵不断,称为赤带。多因忧思积伤心脾,肝郁火炽,灼伤冲任带脉所致。治宜扶脾气、清肝火。方用清肝止淋汤(《傅青主女科》:
元代医官职称。为低级官员,共2人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。参见太医院条。
鸣,声音;显,显露形色。指显露声色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其令鸣显。”
病证名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又名胎瘦、胎弱。①为小儿胎禀不足,气血虚弱的泛称。症见生后皮肤脆薄,毛发不生,形寒肢冷,面无血色,肌肉消瘦,筋骨不利,腰膝痠软等。治宜补益气血,滋养肝肾。用十全大补汤、六味
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。用于肾阴亏、肝阴虚、肝火有余的证候。表现为头目眩晕、眼干发涩、耳鸣颧红、口干、五心烦热、腰膝痠软,男子遗精,妇女月经不调,舌红苔少,脉细弦数,可用干地黄、山茱萸、枸杞子
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。
病名。出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》。指临产前,羊水未破而先有阴道流血者。《张氏医通》:“临月胞水不破,血先下者,此是伤胎,非产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