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暑湿

猜你喜欢

  • 屠道和

    【生卒】:十九世纪中叶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燮臣。湖北孝感县人。纂辑有《医学六种》(1186年刻行)。

  • 王烂疮

    病名。为一种皮肤疱性脓疡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五。又名王灼疮,洪烛疮。多见于小儿。由脏腑积热,蕴郁肌肤,外受湿气而成。初生如麻粒,渐增大蔓延,甚则泡浆满布周身,溃烂后如汤火所伤。治宜清热利湿解毒。内

  • 热产

    病证名。又名暑产。杨子建《十产论》:“热产者,言盛暑之月,产妇当温凉得宜。热甚,产母则头疼,面赤昏晕。若产室人众,热气蒸逼,亦致前患,名曰血晕。若夏月风凉阴雨,亦当谨避。”

  • 天泉

    经穴名。代号PC2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天温。属手厥阴心包经。位于上臂前面,平腋前纹头下2寸,当肱二头肌长、短二头之间;或于曲泽穴上7寸取穴。一说在“腋下3寸。”(《针灸大全》)。布有臂内侧皮神经,

  • 去来心痛

    证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。指心痛或作或止,久而不愈者。《辨证录·心痛门》:“人有一时心痛,倏痛倏已,一日而十数遍者,饮食无碍,昼夜不安,……乃气虚而微感寒湿之邪,邪冲心包而作痛。”治宜补气温阳,

  • 苦寒清热

    清法之一。又称苦寒泄热。即用苦寒药物清除里热的治法。如临床上所见身热、头痛、口渴、小便黄的里热证,可用黄芩汤等方。如里热严重,兼见谵语发狂,或吐血、衂血、发斑,苔黄或干黑起刺,脉沉数有力者,可用黄连解

  • 胳膊

    即上臂。又名胎膊、肐膊。《伤科补要》卷一:“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,一名曰肱,俗名肐(胳)膊。”

  • 解表法

    又名疏表。通过发汗以解除肌表之邪,故名。针对病证的寒热,可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。

  • 外科百效全书

    书名。又名《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》、《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》。4卷。旧题明·龚居中原编。撰年不详。卷1为史国公药酒方、经验方、痈疽总论;卷2为头面、牙、舌、咽喉诸病;卷3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;卷4为四肢

  • 青灵泉

    见青灵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