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①指三阳疟。见《类证治裁·阴疟》。详见三阳疟条。②泛指在表、在阳、在气、在腑之疟。《医学入门·疟》:“疟疾先要阴阳定。阳为外感邪气,其间阳为风暑,有汗;阴为寒湿,无汗。阴为内伤正气虚,其间阳为气
胃的阳气,与胃阴相对而言。胃阴与胃阳互相为用,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。胃阳虚则寒,降纳失职,可见饮食不化,胃脘胀痛,呕吐清涎等症。《临证指南医案·脾胃》:“胃阳受伤,腑病以通为补,与守中必致壅逆。
证名。见《王旭高医案》卷一。指病人自觉发热,但按其肌肤而不甚热的一种症象。多见于湿温病,热为湿遏,以致发热在里,热势不扬,宜用渗湿透热或清泄芳开法治疗。
见《中药材手册》。为石决明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决明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四气。详该条。
经脉名称之一。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。与厥阴经互为表里。《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:“厥阴之表,名曰少阳。”因位于半表、半里,有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,故有“少阳为枢”之说。参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条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芋梗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清末医家。字德壎。江苏嘉定人。曾任神州医学会会长,著有《鼠疫抉微》一书行世。
参见温肺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