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代医官职称。为低级官员,共2人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。
见《分类草药性》。为白竻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大肠气虚,多兼脾虚证候。症见久泻,完谷不化,粪便色淡不臭,肠鸣,脱肛等。治以健脾补气,辅以固涩。
见上廉条。
妇科著作。明·武之望撰。5卷。刊于1620年。本书是在《女科证治准绳》一书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编而成。1665年汪淇氏重订为14卷,内容未变,仅加评注,为今之通行本。书中分为调经、经闭、血崩、赤白带下、虚
见《药性切用》。为柑皮之药材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真诠》卷上。即脑疽之未老先白头者。见脑疽条。
①指中暑病。《金匮要略·痉湿暍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中热者,喝是也。”参见暍、中暑条。②指胸中烦热的症状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:“中热,肩背热。”王冰注:“中热,谓胸心之中也。背,谓胸中之府,肩接近之,
病名。见《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》。即痱疮。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虎掌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