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药书。罗布增苏勒和木用藏文撰于十八世纪。全书共四册。主要介绍矿物药、植物药和动物药的形态。现存木刻本。
指因感暑热而发病。《素问·热论》:“凡病伤寒而成温者,先夏至日者为病温,后夏至日为病暑。”
病证名。指劳欲过度,真阴亏损,虚火上浮而致的大吐大衄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三:“格阳虚火失血:格阳失血,多因色欲劳伤过度,真阳失守于阴分,则无根虚火,浮泛于上,多见上热下寒,或头红面赤,或喘促躁烦,而大吐大
【介绍】:宋代外科医生。幼时学举业,后学医,善于应用灸法治疗痈疽,撰《治背疽方》一卷,已佚。
【生卒】:十三世纪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字进之。山西曲沃人。博通经史,尤精医书,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,即随之出征并掌管医药,曾治愈忽必烈及庄太后病而深得信任。世祖即位后,主管太医院,后为礼部尚书、翰林集贤
泛指天气和地气的交会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”王冰注:“夏至四十五日,阴气微上,阳气微下,由是则天地气交也。”张志聪注:“天地气交,阳气施化,阴气结成,成化相合,故万物华实。”
解剖部位名。见《伤科补要》卷二。即脚趾关节。
腹的上部,位于胸部与脐之间的部分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是主血所生病者,……大腹水肿。”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养葵,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。生活于十六世纪下半期。博览医书,并曾旅游于陕西、山西等地。在医理上,主要推崇薛己,对“命门”之说加以发挥。认为“命门”是人身脏腑之主,其意义甚至更重于
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方。刘寄奴、荆芥、红花、茜草、牡丹皮、赤芍药各一钱,乌药五钱,香附三分,蒺藜八分。水煎服。治蛔结痧,痧毒入胃则吐蛔,或蛔结大肠则腹痛,不大便,或蛔从大便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