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诸热辨
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
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
耳骨之一。解剖学同名骨。左右耳各一,在鼓室内腔上部,其形似镫,故名。
指服药以治体内发生的多种病证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内者内治,外者外治。”
七窍之一。外耳道出口的孔窍。参见七窍条。
病名。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三。即虎口疔。见该条。
宋代医官职称。隶属翰林医官院,官阶正七品。参见翰林医官院条。
病名。出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六。即五色丹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生谷道前,形如石榴,破塌疼痛,有孔出脓。”即发生会阴部的脓肿或形成漏管者。宜内服槐角苦参丸或手术治疗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梨之别名,详该条。
气虚下陷导致出血的病机。例如,脾胃虚弱,可致气虚下陷,不能统摄血液,出现血郁于下或血从下溢。临床多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及某些便血患者。症见精神不振、肢体怠倦、出血量多或连续不断、面色苍白,舌淡苔少,脉虚
主里热证。黄色越深,表示邪热越重。微黄薄苔,为外感风热。黄厚干燥,为胃热伤津,若老黄而燥裂,则属热极。黄而厚腻,为脾胃湿热或肠胃积滞。舌质淡、苔微黄而润,则属脾虚有湿。色黄而淡润的厚苔是浊苔,多属湿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