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外奇穴名。见《针灸秘开》。位于前臂屈侧,神门穴直上4寸,向内侧旁开0.3寸处。主治疔痈。艾柱灸(患侧)3~7壮。
见《救荒本草》。为莕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即茯苓,详茯苓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管仲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热性病误用烧针、熏、熨、灸等火法导致疾病坏变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病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,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”
《苏沈良方》卷十方。朱砂一两,牛黄、冰片、麝香各一分,金箔十四片,粉霜、铅粉各一钱,蜡二两,巴豆一百二十个。为细末,制丸,弹子大,每服三至十丸,夜半后入冰片,米汤送下。治小儿正虚夹积,潮热寒热,脘腹胀
【介绍】:清代医生。字青霏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西南)人。对痧胀的证治有独到见解,撰有《脉药联珠药性考》及《古方考》(有1795年合刻本)。
病名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二。由心脾积热熏蒸,或妊娠胎火上冲所致者,症见舌上生疮,舌裂舌肿,或时流鲜血,口臭便秘,脉实有力。治宜清热泻火解毒。用黄连解毒汤、导赤散或甘露饮等加减。气虚,舌疮久治不愈者,
病证名。又名季冬痹。十二经筋病候之一。《灵枢·经筋》:“手少阴之筋,……其病内急,心承伏梁,下为肘网,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,筋痛。治在燔针劫刺,以知为数,以痛为输。其成伏梁唾血脓者,死不治。名曰季冬痹也
思为脾之志。人的思虚与脾有关,思虑过度则伤脾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脾……在志为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