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小儿热厥

小儿热厥

病证名,小儿厥证之一,又名小儿阳厥。系由邪热过盛,阳气内郁,不能透达四肢而见手足厥冷,出现热极似寒或真热假寒之象。《血证论》:“……伏火之厥,则厥后微露热形,口不和,便不溏,小便不清,心中疼热,烦躁不宁,恶明喜暗,渴欲得饮,吐衄随厥而发,皆现真热假寒之象。”“所谓热深厥亦深,热微厥亦微”(《医学心悟》)。临床所见热厥的症状,为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热,舌干,苔黄燥或焦黑起刺,伴恶热,口渴,烦躁不得眠小便赤涩便秘,甚至神昏谵语等。治疗:“先宜治其伏火,使火得发,转厥为热,次乃更清其热”(《血证论》)。故除用白虎汤四逆散、大、小承气汤以清、下外,伴见闭证者宜开窍,可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;伴见脱证者宜结合益气固脱,用生脉散加减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水罐法

    拔罐法的一种。此法是用煮水时水气之力,排去罐内空气,使罐内形成负压,以吸着在拟吸拔的穴位或皮肤上的一种疗法。由于此罐多用竹筒制成,因此,亦称竹罐疗法。其操作方法如下:将竹罐放在清水中煮沸3~5分钟。然

  • 脉口

    即寸口。《灵枢·终始》:“持其脉口,人迎,以知阴阳有余不足,平与不平,……。”详寸口条。

  • 至宝三鞭丸

    南宋宫廷御用方。见《新编中成药手册》。鹿鞭、海狗鞭、蛤蚧、海马、广狗鞭、鹿茸、人参、青花桂、沉香、龙骨、阳起石、覆盆子、补骨脂、桑螵蛸、菟丝子饼、远志、淫羊藿、蛇床子、牛膝、川椒、白芍、当归、冬术、茯

  • 勒荔

    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荔枝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四圣丸

    《传信适用方》卷二方。炒川椒(去子)、熟地黄、枸杞子、荆芥穗各等分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十至二十丸,空腹盐汤送下。治风赤翳膜,攀睛倒睫等。

  • 手足心热

    证名。指手心、足心有发热感觉。见《丹溪心法·发热》。多由阴虚而生内热,或火热内郁等所致。参手心热、掌中热、足下热、五心烦热条。

  • 转注

    古病名。又名传尸。《外台秘要·传尸方四首》:“传尸,亦名转注。”详转疰、传尸条。

  • 痰厥头痛

    病证名。指痰水内结,阴气上逆的头痛。《外台秘要》卷八:“痰厥头痛方:病源谓,痰水在于胸膈之上,又犯大寒,使阳气不行,令痰水结聚不散,而阴气逆上与风痰相结,上冲于头,即令头痛。或数载不已,久连脑痛。”《

  • 熄风

    平息内风的治法。治内脏病变所致的风病。内风表现为眩晕、震颤、发热、抽搐、小儿惊风和癫痫等病症。分滋阴熄风、平肝熄风、泻火熄风、和血熄风等。详各条。

  • 围药

    外治药物疗法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九。为敷药的一种,即将药物敷于患处四周,中央空出疮头。《医学源流·围药论》:“凡毒之所最忌者,散大而顶不高……惟围药能截之,使不并合,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。其已聚之毒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