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外奇穴名。见江苏省中医学校《针灸学》。位于足小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.1寸处。主治小儿惊风,晕厥,脏躁等。浅刺0.1~0.2寸;或点刺出血。当施行知热感度测定法时,以本穴代替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测定温热值。
即以艾灸穴位治疗痔漏的方法。出《五十二病方》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六曾引录“崔氏灸痔法”。现已少用。
十五络脉之一。原称足太阳之别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足太阳之别,名曰飞扬,去踝七寸。别走少阴。”本络脉发生病变,实则鼻塞,头痛,背痛;虚则鼻流清涕或鼻出血。
见《分类草药性》。为山茶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字尧举。青田(今浙江青田)人。著《选奇方》、《选奇方后集》各4卷,均佚。
①见《草药手册》。为水团花之别名。②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阿利藤之别名。③见《分类草药性》。为透骨香之别名。④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麻口皮子药之别名。⑤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零陵香之别名。⑥见《陕西
骨名。即髋骨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肝受寒邪所致的病证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:“肝中寒者,两臂不举,舌本燥。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转侧,食则吐而汗出也。”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五脏中寒证》:“肝中寒之状,其人洒洒恶寒
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六。因跌扑、负重或其他外伤后血离经脉,流溢停于肢体组织内所致。症状可因瘀血部位,量之多少及时间久暂不同而异。如滞于肌肤则肿痛青紫;郁于营卫则血瘀而生热;积于胸胁则为胀闷;结
综合性医书。1卷。清马文植撰于1896年。书中收载医论28则,阐述作者治疗咳嗽、痰饮、脑疽、对口、肝痈、乳岩等内外诸证临床心得,而尤详于外科病证。卷首附作者祖父马省三“论症十六则”。现存清刻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