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指小儿流涎,口下肥烂而有黄汁渗出者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五十:“小儿有涎唾多者,其汁流溢浸渍于颐,生疮黄汁出,浸淫肥烂挟热者,疮汁则多也。”治宜外搽碧玉散。
见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。即相思子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灵枢·本脏》。又名阴狐疝气,狐疝风。俗称小肠气。指有物入阴囊,时上时下的病症。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。《儒门事亲》卷二:“狐疝,其状如瓦,卧则入小腹,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。狐则昼出穴而溺,夜
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地菍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①指初生儿大便不通。婴儿出生后二、三日不大便,除生理畸形外,大多由于胎热壅结,或胎禀不足,大肠传送无力所致。胎热者宜清肠,用一捻金;胎禀不足者宜益气,先用独参汤,继以蜜煎导法。②脐风三证之一。
气功学专著。元·李道纯撰,门人蔡志颐编。全书6卷。题名“中和”者。乃李道纯居室匾名,取《礼记》“喜乐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谓之和“之义。书中认为,本一而用二,性无命不立,命无性不有。故主张性命兼修
《辨证录》卷十方。生甘草、大黄、金银花各一两。水煎服。治钩吻中毒。
病名。瘟疫的一种。以遍身红肿发块如瘤为特征。《伤寒温疫条辨》卷一:“疙瘩温,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是也。”证见遍身流走,病情危重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瘟疫源流》:“疙瘩瘟,发块如瘤,遍身流走,旦发夕死是也。”
指儿生下时,头上戴有膜一片,粘腻如胶者。
指月经的性状。正常月经,一般不稀、不稠、不凝结,无血块,无特殊气味。根据经质的病理改变,可作为临床辨证的参考。例如经质清稀为气血虚,经质稠粘多属血热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