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论著作。1卷。宋·程迥撰于1176年。作者结合临床论述医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,但有较浓厚的理学观点,甚至提出疫疠、伤寒没有传染性。须予批判地对待。
病证名。见清·顾锡《银海指南》卷二。即蟹睛。详该条。
《类证活人书》卷四方。熟地黄五两,山萸肉、山药各三两,茯苓、泽泻、牡丹皮、芍药、地骨皮、龟板各二两,黄柏、知母、青蒿、五味子各一两二钱半,牛膝、杜仲各一两五钱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服三至五钱,早空心白
白苔为主,舌尖灰苔而舌根黄苔的舌象。为湿热之候,如舌根黄而苔腻,目黄,小便黄,宜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石蕊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参见外科启玄条。
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·尿床候》:“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,是其禀质阴气偏盛,阳气偏虚者,则膀胱肾气俱冷,不能温制于水,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。”《类证治裁》卷七:“睡中自遗,多属下元虚冷,宜螵蛸丸,然遗失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字百亨。山西稷山人。1341~1368年(至正年间)任平阳路(今山西临汾)医学教授。子权继其业。
小儿脏腑生理特点之一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小儿在母腹中,乃生骨气,五藏六府,成而未全。”《幼科类萃·小儿初生总论》:“惟小儿脏腑娇嫩,血气懦弱,肌体不密,精神未备。”《小儿病原方论》:“小儿一周之内,
蛔虫的别称。《灵枢·厥病》:“心肠痛,恢作痛,肿聚,往来上下行,痛有休止,腹热喜渴,涎出者,是蛟蜻也。”张志聪注:“蛟蛕者,蚘虫也。”参见蛔虫病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