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唇风

唇风

病名。见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又名唇瞤唇颤动,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,风热相搏而成。多发于下唇。初起红肿发痒,继则破裂流水,痛如火燎;如风盛过燥,则口唇干裂脱屑,状若无皮,日久口唇瞤动不止。治疗:初宜疏风清热,表里两解。内服防风通圣散,日久宜养血祛风,内服四物汤加蝉衣僵蚕全蝎。外搽黄连油或紫归油频搽、或冰硼散调水或油擦唇部。相当于剥脱性唇炎。又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五:“唇风多在下唇生,阳明胃经风火攻,初起发痒色红肿,久裂流水火燎痛。”治宜疏风清热,表里双解。服双解通圣散加减,外涂黄连膏

猜你喜欢

  • 狗脚刺

    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老鼠耳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吴普本草

    本草著作。6卷。魏·吴普约撰于公元三世纪初期。载药441种。讨论药性寒温五味良毒,最为详悉。兼述产地生境、药物形态及采造时月。各药大致以药名、别名、性味类集、产地生境、药物形态、采时、加工、功效主治、

  • 阳乘

    指阳乘阴的脉象。出现于内关外格的病证。其病内热而大小便闭,外寒而手足厥冷。《难经·三难》:“脉有太过有不及,有阴阳相乘……关以后者,阴之动也,脉当见一寸而沉;过者法曰太过,减者法曰不及。遂入尺为覆,为

  • 肩胛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其支者,从髎内左右,别下贯胛。”

  • 清补

    补法之一。用甘润生津益气药,治疗阴虚气弱的方法。如肺阴虚用沙参麦冬汤;久病体虚,身有余热,用生脉散、益胃散等。

  • 司地

    运气术语。出《素问·本病论》。即在泉。参见司天在泉条。

  • 医经正本书

    医论著作。1卷。宋·程迥撰于1176年。作者结合临床论述医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,但有较浓厚的理学观点,甚至提出疫疠、伤寒没有传染性。须予批判地对待。

  • 寒疝

    病名。见《金匮要略·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》。①指由内脏虚寒,复感风寒所致的剧烈腹痛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:“寒疝者,阳气积于内,则卫气不行,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。故令恶寒不欲食,手足厥冷,绕脐痛,自汗出

  • 秋后晚发

    指秋后发作、病势沉重的疟疾。《医宗己任编》卷八:“有一种疟疾,秋后晚发,不论间日一日,热多寒少,或独热无寒,或寒热相半,势沉重者,总当以治感症之法治之。”亦指伏暑。《六因条辨》中卷:“己任编有秋时晚发

  • 口香

    病人自觉口香。可见于消渴病重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