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傅山条。
指口内呼出秽浊的臭气。又名口气、口殠。《诸病源候论·口臭候》:“口臭,由五脏六府不调,气上胸鬲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口齿唇舌病源流》:“虚火郁热,蕴于胸胃之间,则口臭,宜加减甘露饮,或心劳味厚之人,亦口
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三。即腹皮痈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,即小儿急惊风和慢惊风的统称。《太平圣惠方》第八十六卷载有治小儿急惊风与治小儿慢惊风诸方,谓:“小儿急惊风者,由气血不和,夙有实热,为风邪所乘,干于心络之所致也。”“小儿慢惊风者,使乳不调,内有
病名。指内痔之血出如箭者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与内痔同,但无痛痒为异耳,如大解则鲜血如箭……。”宜内服蝟皮象龙丸;血热者服百草丸,亦可艾灸承山穴,或手术疗法,注射疗法等。
经穴别名。《针灸资生经》注肩髎曰:“肩头正中两骨间一名中肩井,外台名扁骨。”后《针灸聚英》等作肩髎穴别名。
证名。指便下赤白粘冻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火淫所胜,则温气流行,……泄注赤白。”详见赤白痢条。
病名。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。因患处皮肤厚而且坚,如牛领之皮,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九。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肤所致;或因营血不足,血虚风燥,肌肤失养而成;与情志失调亦有一定关系。大多发于颈项处,亦可发
见玉函经条。
治则之一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指深重复杂难以辨认的病证可从其表象而治之。如热极似寒,寒极似热,应顺其假寒、假热的表象,采用从治的方法。参见反治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