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名。3卷。明·夏英编撰并绘图。约撰于15世纪末。上卷绘五脏侧面图及经脉流注图说;中、下卷分绘十二经及任督二脉循经经穴共14图,图后为该经循行、腧穴、主病等歌诀及其注文。注释主要根据《灵枢》原文及滑寿
病名。专指因火邪所致的目珠突出于眼眶者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此症通睛(整个眼珠)突然凸出眶外,非鱼睛(鱼睛不夜症)因滞而慢慢胀高者比……,究竟皆水衰精败,脉络焦脆,邪火亢害,内无从泄,则上走
用降抑的药物组成,具有降逆作用的方剂。如咳嗽气逆,痰多而稠,用苏子降气汤;气虚呃逆用旋覆代赭汤。
病证名。又称气泄。指气机郁滞所致的泄泻,包括七情过极所致者。《证治要诀·大小腑门》:“气泻肠鸣,气走胸膈,痞闷腹急而痛,泻则腹下须臾又急,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。此由中脘停滞,气不流转,水谷不分所致。”
【介绍】:隋代医生。撰有《赵赞本草经》一卷。
出《吴普本草》。即卤碱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产后恶血入于肝经,出现手足瘈疭,筋挛抽搐的症候。吴悔菴《秘传内府经验女科》:“肝主筋,产后或加郁怒,致败血入于肝,手足瘈疭,筋挛抽搐,有似中风状者是。丹皮散主之(丹皮、防风)。”
病证名。《银海精微》:“迎风泪遂出,拭却还生,夏月即少,冬月即多,后若经二、三年间,不以冬夏皆有,……为肝虚风动则泪流,故迎风泪出,即服补肝散治冷泪。”参见迎风冷泪条。
见《经济植物手册》。即黄栌,详该条。
指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(背)俞穴。《灵枢·背腧》:“愿闻五脏之腧。”所指即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和肾俞五穴。因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,故名。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