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今医统
见古今医统大全条。
见古今医统大全条。
病证名。见清·顾锡《银海指南》卷二。即黄液上冲。因黑睛内积之脓液,自下向上漫增,仿佛云彩推移,故名内推云。详黄液上冲条。
出《经效产宝》。即临产。因古代产妇临产时,有的是坐在草蓐上分娩,故名。
书名。2卷。清·叶桂撰于十八世纪中期。本书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、风温、夏热、厥逆、疳、胀、痧疹、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。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,辑入《周氏医学丛书·二集》中。
病名。出《儒门事亲》卷八。瘤体多生于手背,内容物如桃胶,故名。治法宜以三棱针穿破瘤体,挤出内容物或用丰术治疗。即腱鞘囊肿。
出《名医别录》为礜石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位于口内上唇粘膜上,当与水沟穴相对处。主治黄疸等。直刺0.1~0.2寸;或点刺出血。
证名。指眼睛闭着不想睁开的症象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其病眩掉目瞑。”多由精气不足,或邪热内盛所致,可见于热病心烦、眩晕等病证。亦可见于病危之时,《难经·二十四难》:“三阴气俱绝者,则目眩转目瞑,
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风寒客于人,使人毫毛毕直,皮肤闭而为热。”临床表现为恶寒重,发热轻,头痛,身痛,鼻塞流涕,舌苔薄白,脉浮紧等。治以祛风散寒为主。
小儿指纹诊法十三指形之一,详十三指形条。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凉粉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