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肉豆蔻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瘴疟指南》卷下方。乌药、炒甘草各一两,香附三两。为细末,加盐少许,开水调服。治瘴疟,心腹刺痛。
病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》。有阳虚阴损之别。《圣济总录·虚劳盗汗》:“此盖虚劳之人,阳气外虚,风在肌表,腠理虚疏,心气不足故也。不治则荣卫衰损,肌肉消悴,变为羸瘠。治虚劳荣卫不调,夜多盗汗,
见《中药志》。即胖大海,详该条。
出《名医别录》。即柳絮,详该条。
脚的后部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足少阴之脉……当踝后绕跟,别走太阳。”
经外奇穴名。见《腧穴学概论》。位于肩髃穴与云门穴连线之中点直下1寸处。主治肩臂痛不举。直刺0.5~1寸。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5分钟。
见清·刘斋甫《妇科三字经》。即正产。详该条。
指痘疮(天花)的颜色紫黑,为痘疮见形期的重证。出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。痘疮已出见形,当其起发的时候,应视其痘的根窝及色泽,以辨别其轻重。如形充肥色红活者,为气血和畅,毒气发越的吉兆。若见形扁而塌,色
即上臂。又名胎膊、肐膊。《伤科补要》卷一:“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,一名曰肱,俗名肐(胳)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