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为枳椇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胆虚受邪,神气不宁所致的失眠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二:“论曰:胆虚不得眠者,胆为中正之官,是少阳其经也。若其经不足,复受风邪则胆寒,故虚烦而寝卧不安也。”治宜补肝温胆,可用温胆汤、酸枣仁丸、五补
阴络,指下部的、属里的络脉。血内溢,指大便下血。大便下血的证候,一般多由于大肠湿热下注,伤及血络,或脾虚不摄,血不循经所致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:“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。”
病名。①《灵枢·痈疽》:“发于颈名曰夭疽。其痈大以赤黑,不急治,则热气下入渊液,前伤任脉,内熏肝肺”。②出《外科正宗》卷一。指有头疽生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。左名夭疽,右名锐毒,俱属少阳胆经。多因情志内
病名。①出《外科发挥》卷四。即手指患脱疽,见脱疽条。②出《医宗金鉴》六十八卷,即蛇节疔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涎与唾的合称。俗称口水。详涎、唾条。
病证名。肿满之一。属热实,多由患儿体质尚实,湿热内郁,水道阻塞,水气泛滥,外攻肌表而成。《幼幼集成》:“阳水肿,身热,大便秘,小便赤涩,烦躁口渴,以五皮汤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。”但必须量儿大小,根据病情
书名。14卷,卷首、卷末各1卷。清·黄元御撰。作者对王叔和整理《伤寒论》的编次颇多攻讦,并力图“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,复其次第”。书中将《伤寒论》所载113方,分别六经病证,予以剖析贯串,并注明本病
出《名医别录》。为黄芩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幼幼新书》卷二十引《玉诀》盗汗虚热歌:“盗汗频频气受伤,藏中虚热小便黄;夜间发热无时节,颊赤唇干口有疮。”治当先退热,次调气,后和脏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