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亦名经来浮肿、经来遍身浮肿。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面四肢或遍身浮肿的病证。多由脾虚、肾虚、或气滞血瘀所致。若因久居湿地或经期冒雨涉水、湿气内侵或饮食劳倦伤脾,经行时阴血注于冲任,气随血
见顾允若《妇科辑要》。指脐带绕颈造成的难产。详碍产条。
见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。为露兜竻蔃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即肾泄。《寿世保元·泄泻》:“五更泄者,肾泄也。”又名五更泻、五更溏泄、晨泄、瀼泄。清晨五更之时即泄,多因肾虚所致。五更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。《症因脉治·泄泻论》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、酒积五
【介绍】:三国时蜀国医家。据史料记载,著有《意医纪历》1卷,现已不传。
灸具名。利用电热代替燃艾作为热源进行灸治的器具。接通电源,调节到适宜温度后,即可施灸。
推拿手法名。用手掌紧贴皮肤,稍用力作快速来回直线摩擦,使体表局部发热。有活血散瘀,消肿止痛等作用。常用于软组织扭伤的肿痛、肌肉痉挛等症。《韩氏医通》:“凡小疾有痛处,即令壮夫揩擦至热,或按之拿之,令气
病名。见上海中医学院编《中医外科学讲义》,多因湿热下迫大肠,经络阻滞,瘀血浊气凝聚而成。症为肛内生息肉,多少不等,便时突出于肛外,时有鲜血、粘液随粪便排出,无痛,儿童多见。宜结扎或手术疗法,即直肠息肉
即腓腨,详该条。
【生卒】:七世纪中【介绍】:唐代本草家。657年参加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《新修本草》的编撰工作。书成后写了序。并撰有《本草音义》20卷,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