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参见郭居易条。
古病名。指沙虱虫毒侵入所致的疾患。《肘后方·治卒中沙虱毒方》:“山水间多有沙虱甚细,略不可见。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,此虫在水中着人身,及阴天雨行草中亦着人,便钻入皮里。其诊法:初得之皮上正赤,如小豆黍米
病名。即喉关里部喉痈。多由肺胃热蕴,痰火邪毒上冲咽喉所致。症见喉关之内及其周围漫肿疼痛,继之焮红高肿,颈部臖核,吞咽困难,汤水难入,甚则肿塞咽喉,疼痛增剧,呼吸困难,寒热大作,呛咳痰鸣(《中医喉科学讲
证名。系指面部皮肤的色素沉着性疾患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又名面皯、黧黑、面尘。由肾亏火旺,血虚不荣,火燥结滞或肝郁气滞所致。多发于面部,以女性多见。皮损呈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,形状大小不一,色枯不泽,境
病名。《喉科指掌》卷三:“此症寒伏肺家,不肿不红,又无烂点,惟觉干痛,但食米粥,不能吃饭。”治宜温散寒邪。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。
病证名。见《叶氏女科证治》。亦名孩儿攻心。病因孕后过食辛辣,热毒之物,热积胎中,以致胎儿不安,手足乱动,上冲于心。症见母多烦躁痛苦,两胁疼痛。宜清胃热,佐以安胎。用调中和气散(大黄、石膏、槟榔、枳壳、
流痰病的一种。见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中。即发于踝关节的流痰。初起踝部漫肿隐痛,跛行,关节活动受限、身热、食少、神疲;日久溃烂,流出毒水稀脓,疮口难敛,脚常呈马蹄畸形,并可有死骨脱出。包括踝关节结核。参见流
病证名。三阴头痛之一。《兰室秘藏·头痛门》:“太阴头痛,必有痰,体重,或腹痛为痰癖,其脉沉缓,苍术、半夏、南星为主。”《冷庐医话》卷三:“太阴、少阴二经虽不上头,然痰与气逆壅于膈,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。
指胁部低平之状。《灵枢·本藏》:“合胁兔骹者,肝下。”张景岳:“胁下之骨为骹……兔骹者,胁骨低合如兔也。”
经穴别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。即扶突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