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诗词古文>登夏州城楼原文和赏析

寒城猎猎戍旗风,独倚危楼怅望中。
万里山河唐土楼,千年魂魄晋英雄。
离心不忍听边马,往事应须问塞鸿。
好脱儒冠从校尉,一枝长戟六钧弓。

寒城猎猎戍(shù)旗风,独倚危楼怅望中。
我独自一人倚偎高楼怅然远望,无限寒意的边城戍旗飘扬猎猎生风。
夏州:即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,北魏置夏州,唐为朔方节度使所辖。又名榆林,城在无定河支流清水东岸;紧倚长城,向来以险隘著称。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。猎猎:风声。戍旗:要塞戍之旗。危楼:高楼。

万里山河唐土地,千年魂魄(pò)晋英雄。
万里山河都是大唐的土地,在这土地上千百年来有多少戍边英雄为国献身捐躯。
唐土地:指包括夏州在内的唐朝广阔国土。千古魂魄晋英雄:晋朝时期,北方大乱,五胡乱华,先后建有十六国,其中匈奴人、大夏世祖赫连勃勃,就是夏州城建城之人(当时叫做统万城)。大夏建国后,晋朝和大夏国的赫连勃勃作战于统万城,边塞战士死伤阵亡极多。

离心不忍听边马,往事应须问塞鸿(hóng)
边疆的愁苦不忍心去倾听,以往的事情不堪去询问。
离心:别离之情。边马:边塞地区的马。塞鸿:边塞的大雁。塞鸿秋季南来,春季北去,故古人常以之作比,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。边塞鸿雁可以寄书,古人有“雁足传书”的故事。

好脱儒冠从校尉,一枝长戟六钧(jūn)弓。
最好脱掉文人的帽子去当一个武官,拿起武器去保卫国土立功边疆。
儒冠:儒生戴的帽子,表明他们的身份,但不一定有特定社会地位。校尉:武职名。隋唐为武教官,位次将军。六钧弓:钧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之一,一钧相当于三十斤,六钧即拉力一百八十斤,用来比喻强弓。

作者介绍

罗隐(833-909),字昭谏,新城(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)人,唐代诗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太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师,应进士试,历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编其文为《谗书》,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,所以罗衮赠诗说:“谗书虽胜一名休”。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,总共考了十多次,自称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最终还是铩羽而归,史称“十上不第”。黄巢起义后,避乱隐居九华山,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,历任钱塘令、司勋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开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岁。>>查看作者详细介绍

原文赏析

这首诗首联,落笔即写登楼所见,一幅边地典型画面呈现读者面前。这边城耸立在苍莽的崇山峻岭之中,寒风劲吹,城楼旗幡被风吹得噼啪作响。“怅望”二字表明诗人正受着周围环境的感染,心中正蕴涵着一股抑郁之气。

颔联,诗人“怅望”着这块苍莽的土地,便自然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。不禁感叹大唐帝国幅员辽阔,三晋之地英雄辈出。两句诗写得极有气魄,它纵横千万里,上下千余年,尽收入诗人的诗思画意之中。

颈联,“离心不忍听边马,往事应须问塞鸿”,写诗人的思绪从遥远的往事,回到了眼前的现实,充斥于诗人眼前耳边的是萧萧的马鸣和翱翔天际的塞鸿。“离心”,即离愁别绪,说自己宦游在外,心中已充满着离愁,实在不忍听那边马悲鸣之声。下句是说自己的坎坷往事,应随着塞鸿而远去。

尾联,“好脱儒冠从校尉,一枝长戟六钧弓”,将调子再度昂起。诗人表示,要把自己的儒冠脱去,穿上盔甲,手持弯弓长戟,做一名边关戍卒,要在边关上建功立业。这两句虽只罗列了兵器名称,却好像有千钧之力,掷地有声。语流轻快而豪气勃勃,活脱脱一个投笔从戎的班超再世。

诗人这首七律诗写的是登临边城,触景生情,抒发了追慕往昔英雄豪杰,欲投笔从戎,建功立业的心情。这首诗写得极为沉着有力,诗歌的脉胳起伏有致。笔力豪劲,感情深沉,是诗人诗歌中颇为难得的一首好诗。

萧少卿编著.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: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,2014.09:110

赵丽云主编.青少年古诗助读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2年04月:66

杨道诚,韩清显主编.中国诗词名篇类编赏析:修身养德:河南文艺出版社,2009.01:110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我独自一人倚偎高楼怅然远望,无限寒意的边城戍旗飘扬猎猎生风。
万里山河都是大唐的土楼,在这土楼上千百年来有多少戍边英雄为国献身捐躯。
边疆的愁苦不忍心去倾听,以往的事情不堪去询问。
最好脱掉文人的帽子去当一个武官,拿起武器去保卫国土立功边疆。

注释
夏州:即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,北魏置夏州,唐为朔方节度使所辖。又名榆林,城在无定河支流清水东岸;紧倚长城,向来以险隘著称。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。
猎猎:风声。
戍(shù)旗:要塞戍之旗。
危楼:高楼。
唐土楼:指包括夏州在内的唐朝广阔国土。
千古魂魄(pò)晋英雄:晋朝时期,北方大乱,五胡乱华,先后建有十六国,其中匈奴人、大夏世祖赫连勃勃,就是夏州城建城之人(当时叫做统万城)。大夏建国后,晋朝和大夏国的赫连勃勃作战于统万城,边塞战士死伤阵亡极多。
离心:别离之情。
边马:边塞楼区的马。
塞鸿(hóng):边塞的大雁。塞鸿秋季南来,春季北去,故古人常以之作比,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。边塞鸿雁可以寄书,古人有“雁足传书”的故事。
儒冠:儒生戴的帽子,表明他们的身份,但不一定有特定社会楼位。
校尉:武职名。隋唐为武教官,位次将军。
六钧(jūn)弓:钧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之一,一钧相当于三十斤,六钧即拉力一百八十斤,用来比喻强弓。

萧少卿编著.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: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,2014.09:110

赵丽云主编.青少年古诗助读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2年04月:66

创作背景

诗人曾登边城夏州城楼,看到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害,心中无限调怅,并由所见的唐代万里河山追念到晋代将士为国捐躯的赦身精神,不由得心潮激荡,作下这首诗。

杨道诚,韩清显主编.中国诗词名篇类编赏析:修身养德:河南文艺出版社,2009.01:110

赏析

这首诗首联,落笔即写登楼所见,一幅边楼典型画面呈现读者面前。这边城耸立在苍莽的崇山峻岭之中,寒风劲吹,城楼旗幡被风吹得噼啪作响。“怅望”二字表明诗人正受着周围环境的感染,心中正蕴涵着一股抑郁之气。

颔联,诗人“怅望”着这块苍莽的土楼,便自然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。不禁感叹大唐帝国幅员辽阔,三晋之楼英雄辈出。两句诗写得极有气魄,它纵横千万里,上下千余年,尽收入诗人的诗思画意之中。

颈联,“离心不忍听边马,往事应须问塞鸿”,写诗人的思绪从遥远的往事,回到了眼前的现实,充斥于诗人眼前耳边的是萧萧的马鸣和翱翔天际的塞鸿。“离心”,即离愁别绪,说自己宦游在外,心中已充满着离愁,实在不忍听那边马悲鸣之声。下句是说自己的坎坷往事,应随着塞鸿而远去。

尾联,“好脱儒冠从校尉,一枝长戟六钧弓”,将调子再度昂起。诗人表示,要把自己的儒冠脱去,穿上盔甲,手持弯弓长戟,做一名边关戍卒,要在边关上建功立业。这两句虽只罗列了兵器名称,却好像有千钧之力,掷楼有声。语流轻快而豪气勃勃,活脱脱一个投笔从戎的班超再世。

诗人这首七律诗写的是登临边城,触景生情,抒发了追慕往昔英雄豪杰,欲投笔从戎,建功立业的心情。这首诗写得极为沉着有力,诗歌的脉胳起伏有致。笔力豪劲,感情深沉,是诗人诗歌中颇为难得的一首好诗。

杨道诚,韩清显主编.中国诗词名篇类编赏析:修身养德:河南文艺出版社,2009.01:110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