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诗词古文>于志宁生平

于志宁生平介绍

于志宁(588年-665年),字仲谧,雍州高陵(今陕西高陵)人,唐朝宰相,北周太师于谨曾孙。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,后投奔唐朝,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、天策府从事中郎,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。后任太子左庶子、太子詹事,教导太子李承乾。他多次进谏,但李承乾不听,终至被废。唐高宗继位后,于志宁升任侍中,又任尚书左仆射、同中书门下三品,进封燕国公。他在唐高宗废后之事中,没有表明立场,因而得罪武则天,被贬为荣州刺史,并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。665年(麟德二年),于志宁病逝,追赠幽州都督,谥号定。>>查看于志宁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早年经历

  于志宁是北周太师于谨的曾孙,隋末曾任冠氏县长,后因山东大乱,弃官回乡。

  617年(大业十三年),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,攻入关中。于志宁到长春宫拜见李渊,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,与殷开山等人一同辅佐李世民。次年,李渊称帝,是为唐高祖,封李世民为秦王。

  621年(武德四年),李世民加封天策上将,并开设文学馆。于志宁被授为天策府从事中郎,兼任文学馆学士。626年(武德九年),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被立为皇太子,不久继承帝位,是为唐太宗。

数论朝政

  629年(贞观三年),于志宁担任中书侍郎。当时,唐太宗在内殿宴请近臣,问道:“志宁在哪?”有司答复道:“敕令召见三品以上官员,于志宁只是四品官。”唐太宗遂特命于志宁参加宴会,又加封他为散骑常侍、太子左庶子、黎阳县公。

  635年(贞观九年),朝廷欲设立天子七庙,群臣都建议以西凉武昭王李暠为始祖。于志宁却以李暠没有开创大唐基业为由,加以反对。

  639年(贞观十三年),唐太宗欲任命功臣为世袭刺史。于志宁进谏道:“这样做会使后患无穷,不是长久之计。”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
劝谏太子

  640年(贞观十四年),太子李承乾日益奢侈放纵。于志宁为此撰写《谏苑》二十卷,进行劝谏。唐太宗大喜,赐他黄金十斤、绢帛三百匹,又让他兼任太子詹事。

  641年(贞观十五年),于志宁因母亲去世,辞官守孝。唐太宗将他夺情起复,命中书侍郎岑文本宣谕道:“自古忠孝不能两全,太子需要教诲,请你以国事为重。”于志宁只得复职。

  当时,李承乾在农忙季节命人建造曲室,数月不停工,又沉溺于歌舞。于志宁进谏道:“如今的东宫是隋朝时修建的,那时人们就说它奢侈豪华,怎能再进行雕凿装饰。工匠官奴都是犯法亡命之徒,他们带着钳子凿子等物来往进出,宫廷警卫不能盘问。警卫在宫外,奴隶在宫内,怎不令人担心呢?东宫里多次响起鼓声,乐官乐工时常被留在宫里不让出去,前几年皇上的口谕告诫,殿下能不想想吗?”。
李承乾不但不听劝告,还任用许多宦官,一同作乐。于志宁又劝谏道:“宦官身心都不健全,善于阿谀逢迎,靠着主子受宠作威作福,凭借上传下达制造祸患,所以历代都有宦官之祸,导致国家覆灭。如今殿下周围任用的全是宦官,轻慢高官,欺压朝臣,使得品级混乱,法度废弛,连路人都觉得奇怪。”太子更加不高兴。

  后来,李承乾又私引突厥人,相互狎昵,而且不许宫中仆役轮休。于志宁再次进谏:“东宫仆役都有父母儿女,不许他们休息,有失宽厚仁爱。达哥支等突厥人,人面兽心,难以教化,把他们引进内室,甚为不妥。”李承乾大为恼怒,暗中派刺客刺杀于志宁。刺客不忍下手,于志宁这才得以幸免。

  643年(贞观十七年),唐太宗废李承乾为庶人,东宫官属除于志宁之外全都获罪。唐太宗还抚慰他道:“听说您多次劝谏,承乾不听您的,所以到了这个地步。”不久,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,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。

担任宰相

  649年(贞观二十三年),唐太宗去世,太子李治继位,是为唐高宗。于志宁改任侍中,加封光禄大夫、燕国公,成为宰相,并监修国史。

  651年(永徽二年),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,唐高宗命将其即刻斩首。于志宁劝道:“春季不宜行刑,而且诬陷谋反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,请按律法等秋分后再判决。”高宗采纳。不久,于志宁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、同中书门下三品,又兼太子少师。
655年(永徽六年),唐高宗废黜王皇后,改立武则天为皇后。当时,太尉长孙无忌、右仆射褚遂良坚决反对,司空李勣暗中支持,而于志宁则一言不发,并未表态。

  656年(显庆元年),于志宁改封太子太傅。659年(显庆四年),于志宁请求退休。唐高宗便解除他尚书左仆射之职,任命他为太子太师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。

晚年被贬

  不久,许敬宗诬陷于志宁党附长孙无忌,唐高宗遂将他贬为荣州刺史。

  664年(麟德元年),于志宁改任华州刺史,因年老请求退休,获得批准。

  665年(麟德二年),于志宁病逝,终年七十八岁。追赠幽州都督,谥号为定。

  676年(上元三年),唐高宗追复于志宁为左光禄大夫、太子太师。

轶事典故

  唐高宗曾赏赐于志宁、张行成、高季辅三人田产,于志宁推辞道:“臣家自从北魏以来,世代居于关中,家中颇有产业。张行成、高季辅如今才开始经营田产,希望把赐给我的土地赐给他们。”高宗非常赞赏,于是把赐给他的土地分赐给张行成、高季辅。

家庭成员

祖父:于义,隋朝潼州总管,封建平郡公。

父亲:于宣道,隋朝上仪同,封威安县公。

嗣父:于宣敏,隋朝奉车都尉。

儿子:于立政,官至太仆少卿、虢州刺史。

儿子:于慎言。

墓葬纪念

  于志宁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陵前镇兴隆村东,200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史公奕

    史公奕,字季宏,自号岁寒堂主人,大名(今属河北)人。

  • 周赓盛

    周赓盛,字雨蕉,镇洋人。嘉庆己卯举人,官永寿知县。有《题蕉馆集》。

  • 杨士芳

    杨士芳(1826年-1903年),字兰如,福建省台湾府噶玛兰厅(今台湾宜兰县宜兰市)人,曾中清朝进士,台湾日治时期,任宜兰厅参事。同治元年(1862年)乡试中举人,同治七年(1868年)中三甲一百一十八名进士,殿试钦点浙江省即用知县,加同知五品官衔。不久因母丧丁忧,未能赴任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马关条约,割让台湾之后,日军欲利用杨士芳的声望,平定各地反抗,特任命其为救民局委员,参与防备。次年(1896年,日本明治二十九年)杨士芳出任宜兰厅参事,翌年获佩绅章。卒于1903年(明治三十六年)一月十日,享年七十有八。

  • 邓文原

    邓文原(公元1258年至1328年),字善之,一字匪石,人称素履先生,绵州(今四川绵阳)人,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,人称邓文原为“邓巴西”。其父早年避兵入杭,遂迁寓浙江杭州,或称杭州人。历官江浙儒学提举、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、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、翰林侍讲学士,卒谥文肃。其政绩卓著,为一代廉吏,其文章出众,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,《元史》有传。著述有《巴西文集》、《内制集》、《素履斋稿》等。

  • 周人骥

    周人骥,字芷囊,号莲峰,天津人。雍正丁未进士,官至广东巡抚。有《香远堂诗稿》。

  • 郑之藩

    郑之藩,香山人。明世宗嘉靖十年(一五三一)举人。事见清道光《广东通志》卷七四。

  • 路应

    路应(745—811),字从众,京兆三原(今陜西三原)人。路嗣恭之子。以荫入仕,德宗贞元间历任虔州、温州、庐州刺史,入为职方郎中、佐盐铁使。顺宗永贞元年(805)改刺常州。是年末,改宣歙池观察使,进封襄阳郡王。宪宗元和四年(809)以疾去职。六年拜左散骑常侍。旋卒。

  • 王蕴之

    胡明善,明正德十六年(1521年)进士,任宁乡知县。刚直而审于听断。

  • 曾参

    曾参(公元前505—前436年),字子舆,门人尊称为曾子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(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)人。孔子晚年的重要弟子之一,造诣很深,七十子之一。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,俱列孔门七十二贤。以修身和孝行著称,又颇多著述,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。身后被尊为“宗圣”。

  • 卢殷

    卢殷(746年-810年11月)唐朝诗人,范阳人。元和五年十月,以故登封县尉,卒登封,年六十五。擅长写诗,全唐诗录存他所作诗十三首。自少至老,诗可录传者,在纸凡千余篇。无书不读,然止用以资为诗歌。与孟简、孟郊、冯宿为好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