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诗词古文>刘采春生平

刘采春生平介绍

刘采春,淮甸(今江苏省淮安、淮阴一带)人,一作越州(今浙江省绍兴市)人,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。她擅长参军戏,又会唱歌,深受元稹的赏识,说她“言辞雅措风流足,举止低回秀媚多。”可见她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。>>查看刘采春的诗词古文

古代的邓丽君

  说起刘采春,就能想到邓丽君。在唐代,刘采春以靡靡之音,红遍江南。彼时吴越一带,只要刘采春的《曲》响起,“闺妇、行人莫不涟泣”,可见其流行程度。犹如80年代的邓丽君,大街小巷只要《甜蜜蜜》响起,就有人跟着哼唱。

  刘采春,越州人。她的丈夫周季崇和夫兄周季南都是有名的伶人,擅长参军戏。参军戏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滑稽戏,有点类似于今日的相声,最开始由两人搭档,一人揶揄戏耍另一人,如一个逗哏,一个捧哏。后来演变成多人合演,也有了女演员的参与。刘采春三人组成一个家庭戏班,四处走穴。

  除善弄参军戏外,刘采春歌唱得尤其好。据说她有夜莺般的嗓子,“歌声彻云”,或许果真绕梁三日而不绝。《曲》是她的代表歌曲,“”相当于“来罗”,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,可见是抒发离愁的感伤之歌。《全唐诗》收录了6首《曲》。“不喜秦淮水,生憎江上船。载儿夫婿去,经岁又经年。”“莫作商人妇,金钗当卜钱。朝朝江口望,错认几人船。”这《曲》又名《望夫歌》,所以元稹在《赠刘采春》一诗中说她,“更有恼人肠断处,选词能唱望夫歌。”只可惜这歌声无法流传下来。

  如果和邓丽君的歌做比较的话,那《曲》应该相当于《何日君再来》、《江水悠悠泪长留》或是《三年》等。“想得我肠儿寸断,望得我眼儿欲穿。好容易盼到了你回来,算算已三年。想不到才相见,别离又在明天”,从邓丽君甜丝丝又凄切切的歌声中,或许能想象出几分刘采春那哀怨的悲歌。

  不难想见,刘采春和邓丽君一样,以女性歌迷居多,尤其以闺妇为最。那时,刘采春几乎已成为商人妇——那些有钱有闲但空虚度日的太太们的心声代言人。据说当时,商人妇的婚姻生活,已成了一个恼人的社会问题。大批商人长期在外不归,大量夫妻异地分居,怨妇成群,生活不和谐,已是一种普遍现象。刘采春的《曲》有120首,足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。在没有录音技术的唐代,靠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,红透大半个中国实属不易。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。

  而且,刘采春并不是仅有歌喉和美貌的歌星,她还是词曲全能的创作型歌手。“唐人朝成一诗,夕付管弦”,在《全唐诗》中,6首曲皆归刘采春。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,这不是她的诗作,而是她把当时才子们的诗词拿来配曲,然后歌唱。杜秋娘的《金缕衣》也存在此争议。这种争议,难免有男学者对女性不看好、不平等对待、不信任不尊重的嫌疑。有些男人只要一看到女人写诗,而且还写出了流传甚广的诗,就忍不住要怀疑,忍不住要揣测背后是不是另有一位男诗人的存在。尽管他们最后也找不出那位男诗人是谁,但他们还是要找出各种理由来怀疑。比如写《诗薮》的胡应麟觉得刘采春的几首诗“非晚唐调”,就否定了她的作者身份。但无论如何,后人还是记住了使它们广为流传的那些女人。

 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手,刘采春也难免绯闻四起。她在浙东演出时,碰上了大才子元稹。元稹有个风流癖好,喜欢为相好的女人写诗。当年,他和薛涛热恋时,写了一首《寄赠薛涛》 ,后来与刘采春恋爱时,则写了一首《赠刘采春》。这位四处留情的文人,倒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些不入正史法眼的线索和资料。比如他这样描写刘采春:“新妆巧样画双蛾,谩里常州透额罗。正面偷匀光滑笏,缓行轻踏破纹波。言辞雅措风流足,举止低回秀媚多。”刘采春与元稹的绯闻虽然流传甚广,可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。

  刘采春的结局如何,无从知晓。不过可以想见,她的《曲》已成为那年月的时代之声,感动过、抚慰过很多彼时之人,尤其是伤心的女人。就像当年邓丽君的歌声,当它们在耳边款款响起时,总有人为之动容。

生平

  刘采春,中唐时期江南女艺人。生卒年不详,淮甸(今江苏淮安、淮阴一带)人,一作越州(今浙江绍兴市)人,伶工周季崇之妻。她既擅长参军戏,又会唱歌。

  元稹任越州刺史、浙东观察使时(820—829),她随丈夫周季崇等从淮甸来到越州,深受元稹的赏识。元稹《赠刘采春》诗说她“选词能唱《望夫歌》”。《望夫歌》即《啰唝曲》, 《全唐诗》录存六首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周起

    周起(970-1028),字万卿,山东邹平人。咸平三年进士第二人,初授将作监丞、齐州通判。曾仕尚书礼部侍郎、枢密副使。终礼部侍郎、知汝州。卒溢安惠。宋朝官员,藏书家。“家藏书至万余卷,与其弟越,皆以能书为世所称,每书辄为人取去。“-------《临川集》

  • 王翱

    王翱(1384-1467)明代大臣,字九皋,出生于今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王帽圈村。永乐十三年进士,授大理寺左寺正,左迁行人,宣德初擢御史,英宗即位,升右佥都御史,出镇江西,惩贪治奸,七年冬督辽东军务,景泰四年为吏部尚书,天顺间续任,为英宗所重,称先生而不呼其名。王翱一生历仕七朝,辅佐六帝,刚明廉直,卒谥“忠肃”。

  • 徐哲

    莱阳人,字延徽。性旷达,才气过人。以茂才荐,授峡州路长杨县教谕,不就。有《齐东野语集》。

  • 惟俨

    惟俨(737~834),别号药山,唐代高僧,石头希迁禅师法嗣。绛州(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)人,俗姓韩。惟俨是禅宗南宗青原系僧人,曹洞宗始祖之一,他是联系马祖道一神系和石头希迁禅系的重要禅师,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唐文宗赐谥弘道大师,塔曰化城。唐伸为其撰碑铭。

  • 郑阎

    福建闽县人,字公望。郑关弟。永乐十年进士。授安陆州学正,改无为州,官至广信教授。性质直刚毅,嫉恶不少假借。居官三十年,囊无余资。博通经史医历,能诗善画,有《抑斋集》。

  • 杨玢

    五代时虢州弘农人,字靖夫。杨虞卿曾孙。仕前蜀王建,依附宰相张格,累官礼部尚书。光天元年,王衍嗣位,格贬茂州,玢亦坐贬荥经尉。乾德中,迁太常少卿。咸康元年,进吏部尚书。前蜀亡,归后唐,任给事中,充集贤殿学士。后以年老,授工部尚书致仕,退居长安故居。

  • 诸葛亮

    诸葛亮(181-234),字孔明、号卧龙(也作伏龙),汉族,徐州琅琊阳都(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)人,三国时期蜀汉丞相、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散文家、书法家。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,死后追谥忠武侯,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。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,呕心沥血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其散文代表作有《出师表》、《诫子书》等。曾发明木牛流马、孔明灯等,并改造连弩,叫做诸葛连弩,可一弩十矢俱发。于234年在五丈原(今宝鸡岐山境内)逝世。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,成为后世忠臣楷模,智慧化身。成都、宝鸡、汉中、南阳等地有武侯祠,杜甫作《蜀相》赞诸葛亮。

  • 宗仰

    宗仰(一八六五—一九二一),又称中央,别号楞伽小隐、乌目山僧。俗家姓黄,名浩舜,常熟人。出家三峰寺为僧,转投镇江江天寺受戒,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,参与辛亥革命。圆寂于南京栖霞寺。

  • 郑文妻

    「文」秀州人,太学生。「妻」孙氏,存词一首。

  • 挚虞

    (?—311)西晋京兆长安人,字仲洽。少事皇甫谧。才学通博,著述不倦。举贤良,拜中郎,累官至卫尉卿。惠帝永兴元年,从帝至长安。旋流离鄠杜间,入南山。还洛,官至太常卿。怀帝永嘉中,洛阳荒乱,人饥相食,以馁卒。著述甚多,有《文章志》、《文章流别集》等。明人辑有《晋挚太常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