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诗词古文>钟惺生平

钟惺生平介绍

钟惺(1574~1624)明代文学家。字伯敬,号退谷,湖广竟陵(今湖北天门市)人。万历三十八年(1610)进士。曾任工部主事,万历四十四年(1616)与林古度登泰山。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。不久辞官归乡,闭户读书,晚年入寺院。其为人严冷,不喜接俗客,由此得谢人事,研读史书。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《唐诗归》和《古诗归》(见《诗归》),名扬一时,形成“竟陵派”,世称“钟谭”。>>查看钟惺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钟惺出身于书香门第,父亲钟一贯任武进(今属江苏)学训。万历三十八年中(1610年)进士,授行人,掌管诗诣及册封事宜。次年,他以奉节使臣出使成都;后又出使山东。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,再赴贵州,主持乡试。后迁工部主事,又由北京调往江南,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,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。在南京时,钟惺简淡自持,于秦淮河畔租一楼屋,伏案读史至深夜,每有所得辄记之,撰成《史怀》一书,评论古史,“多所发明,有古贤所不逮者”。其为人严冷,不喜接俗客,由此得谢人事,研读史书。喜游名山大川,曾与林古度同登泰山。天启初年,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,他在闽中仍倡幽峭诗风,并且参以禅旨,令人莫测高深,有“诗妖”之名。江南张泽、华淑,闽人蔡复一等,倾心附和,把钟惺奉为“深幽孤峭之宗”。不久,钟惺因丧父,回家守制,竟于天启五年(1625年)病逝于家,享年五十二岁。卒葬天门县城南鲁家畈(今天门县李场公社)。至今墓碑尚存。明清时,县内立有“钟谭合祠”,坊题“天下文章”四字。遗址在今天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之东。 后人将他的诗文辑为《隐秀轩集》。

  他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唐人诗,作《唐诗归》;又评选隋以前的诗,作《古诗归》,名扬一时,形成“竟陵派”,世称“钟谭”。

文学主张

  其一:反对拟古文风。他对明中叶以后盛行文坛的拟古主张加以批驳,指出“作诗者之意兴,虑无不代求其高。高者,取异于途径耳。夫途径者,不能不异者也”(钟惺《诗归序》)。他认为“七子”模拟古人词句,只不过是“取古人之极肤、极狭、极熟便于口手者,以为古人在是”(同前)。因而力求改变这种文风,提出“势有穷而必变”的变革主张(《问山亭诗序》)。

  其二:主张诗人应抒写“性灵”(或“灵心”)。这种“性灵”或“灵心”是“引古人之精神,以接后人之心目,使其心目有所止焉”,是“求古人真诗所在。真诗者,精神所为也”(《诗归序》)。即要在古人诗词的精神中去寻求性灵。但是,他认为这种古人的真诗精神是“察其幽情单绪,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”,于是他自己的作品极力追求孤僻情怀“别趣理奇”即所谓孤怀、孤诣,且夸耀说:“我辈文字到极无烟火处。”(《答同年尹孔昭书》)

  其三: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。《明史·文苑传》载:“自宏道矫王、李诗之弊,倡以清真,惺复矫其弊,变而为幽深孤峭。”钟惺认为公安派末端文风俚俗、浅率,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。但他却走入了另一形式主义极端,往往只顾及字句,忘却篇章,追求奇字险韵,造成一种艰涩隐晦的风格,以致有些诗句语意不畅,令人费解,如“树无黄一叶,云有白孤村”(《昼泊》)等。钟、谭以这种主张为标准评选《诗归》。他们所选唐诗,专取清瘦淡远一格,众所推重的李白《古风》、杜甫《秋兴》等名篇都不选入,试图以幽冷来洗“七子”的绚烂,足可见其主张的长、短,利、弊。钟惺的诗,由于追求幽情孤行,所以大多情思狭窄,题材局促,缺乏深厚广阔的社会内容。不过他苦心吟事,雕字酌句,不遗余力,有些五古游览诗作写得还相当好。如《经观音岩》、《舟晚》等,虽有雕镂之嫌,然寄情绘景,时有名理。其《上巳雨中登雨花台》、《巴东道中示弟栓》,手眼别出,可见清思。另外,有些诗作对社会现实也有所反映,如《江行俳体》12首,写及了“官钱曾未漏渔蛮”的赋税严重情况。

  钟惺记叙、议论、散文亦有一些新奇隽永之作。写景寄情小品《浣花溪记》,以生动细腻笔触描绘了唐代大诗人杜甫成都寓地浣花溪一带逶迤、清幽的景色,抒写对杜甫的敬仰之情,并寄寓自己的情怀。清溪碧潭,移步换景,体现了竟陵派“孤行静寄”的情怀和个性,以及求新求奇的幽深孤峭的风格。此外《游五夷山记》也是此类作品。他的叙议小品《夏梅说》,巧妙地从时令变化,引出赏梅、咏梅人的冷热,进而揭示人情世态的寒暖;对“趋梅于冬春冰雪者”的趋炎附势风气给予嘲讽和批判,构思立意较为新奇。文艺短论《题鲁文恪诗选后》(之二)主张诗文创作宜少而精,提出“不能尽善,而止存一篇数篇、一句数句之长,此外皆能勿作”,反对“多多益善”粗制滥造。并将文章分为三等:“选而作者,上也;作而自选者,次也;作而待人选者,又次也。”

  总之,钟惺诗文主张反拟古,主性灵,有积极一面,他的求新求奇文风,对传统散文有所突破,与公安派一样,对晚明小品文的大量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。而其狭窄的题材及情怀,艰涩幽冷的语言及文风,无疑也束缚了他在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。清代曾将“公安”、“竟陵”之作列为禁书,诋毁排击甚烈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陈耆卿

    陈耆卿(1180-1236),字寿老,号篔窗,台州临海人。方回《桐江集》卷三《读筼窗荆溪集跋》云“水心生于绍兴二十年庚午,筼窗生于淳熙七年庚子,少水心三十年。端平三年卒,年五十七。”嘉定七年,(公元一二一四年)登进士。嘉定十一年,求学于叶适,为适晚年得意门生。同年,尝为青田县主簿。十三年,为庆元府府学教授。官到国子监司业。耆卿著有篔窗初集三十卷,续集三十八卷,《郡斋读书附志》以有论孟记蒙、赤城志等,并传于世。

  • 王吉昌

    王吉昌,生平不详,元代人,号超然子,出家学道,有《会真集》。

  • 杜育

    (?—316)西晋襄城邓陵人,字方叔。幼岐嶷,号“神童”。既长,美风姿,有才藻,时人号曰“杜圣”。惠帝时,附于贾谧,为“二十四友”之一。赵王司马伦败,收付廷尉。累迁国子祭酒、汝南太守。洛阳将没,被杀。

  • 高应冕

    高应冕(1503-1569),字文忠,号颖湖,浙江仁和人。嘉靖十三年(1524)举人,授绥宁知县,迁光州知州,不久归乡,与闽县祝时泰,新安王寅,钱塘方九叙、童汉臣,仁和刘子伯、沈懋学等,结社于西湖,曰紫阳、湖心、王岭、飞来、月岩、南屏、紫云、湖霄等八社,今所传西湖八社诗帖是也。隆庆三年(1569)逝世,年六十七岁。有《白云山房集》、《奚囊橐余》。

  • 孟宾于

    孟宾于,字国仪,号玉峰叟(《江南野录》卷八),连州(今属广东)人。后晋天福九年(九四四)进士(王禹称《孟水部诗集序》)。曾受孟氏辟,为零陵从事。南唐时,授丰城簿,迁淦阳令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,归老连上(《诗话总龟》前集卷五引《雅言系述》)。年八十三卒。有《金鳖集》,已佚。《南唐书》卷二三有传。

  • 东方朔

    东方朔(前154年-前93年),本姓张,字曼倩,平原厌次(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)人,西汉著名词赋家,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,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,他曾言政治得失,陈农战强国之计,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,不以重用。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,后人汇为《东方太中集》。

  • 孙铎

    (?—1215)恩州历亭人,字振之。世宗大定十三年进士。调海州军事判官。章宗即位,除同知登闻检院事,诏刊定旧律。累迁户部尚书,以交钞贬值,主张许用以纳税。卫绍王时迁尚书左丞。南迁后致仕。

  • 郑蕙

    字苕仙,一字怀苏,扬子人,山阴程振室。

  • 胡寅

    胡寅(公元1098年~公元1156年),字明仲,学者称致堂先生,宋建州崇安(今福建武夷山市)人,后迁居衡阳。胡安国弟胡淳子,奉母命抚为己子,居长。秦桧当国,乞致仕,归衡州。因讥讪朝政,桧将其安置新州。桧死,复官。与弟胡宏一起倡导理学,继起文定,一代宗师,对湖湘学派的发展,起了巨大作用。著作还有《论语详说》、《读史管见》、《斐然集》等。

  • 祝从龙

    祝从龙,宋遗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