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yǐn

【源】 ①引为夏时侯国,子孙以国为氏(21)。亦见《姓苑》(15,21)。 ②春秋时鲁公族之后有引氏,见《路史》(17,60)。 ③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引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60,62)。【布】 北京、湖北武汉(91)、河北三河(285)、广东顺德(363)等地均有此姓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阳泉、忻州、灵石,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有此姓。《中文大字典》转引 《姓苑》亦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 注其源: ①其据 《路史》 注云: “鲁后有引氏。”此当系出姬姓。②其据 《魏书·官氏志》 注云:“古口引氏改为引氏。” (按: 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《魏书·官氏志》 无“古口引”,而作“胡古口引氏,后改为侯氏。”其“校勘记”称: 《广韵》、《姓纂》、《姓解》,“胡古口引” 作“古口引”; 《姓纂》 卷五、卷六,《辨证》、《氏族略》 作“古引”; 沈涛 《随笔》 五以为“今本误衍一 ‘胡’ 字”。《疏证》 以为古 “”、“”音通,“氏既改误,明旧氏必有 ‘胡’ 字无疑。”《胡姓考》 据本书 (按: 此指 《魏书》) 卷九 《肃宗纪》,见 “胡引祖”,以为此姓 “当为 ‘胡引氏’,《官氏志》 作 ‘胡古口引氏’,盖涉上若口引氏而衍。”今按: 氏既改侯,旧氏必有 “”字之说,如出连之改毕,是楼之改高,土难之改山,屋引之改房,在读音上原姓与改姓并无关系。诸姓氏书皆无 “” 字,《广韵》 且注明 “”字“公户切”,岂可为省文或脱字?疑 《志》本作 “古口引文”,当时又别作 “胡口引”,后人旁注“”字,羼入正文。“古口引” 既亦作“胡口引”,亦可省作“古引”或“胡引”。故姓氏书或作 “古引”,而 《肃宗纪》 有“胡引祖”,所论很是,与 《姓氏考略》所引 “改为引氏”之说不同。

《姓氏词典》 称: “元有引住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盧門

    读音:Lúmén【源】 春秋时齐大夫之后有卢门氏(60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其注引 《路史》云: “齐大夫后有卢门氏。”未得其详。

  • 青唐

    读音:qīng táng【源】 西夏时吐蕃族有青唐部,因以部为氏(60,62)。又据《宋史》载,吐蕃之种入贡,首领厮罗居鄯州(故治在今青海乐都),后徒青唐(故治在今青海西宁),为青唐氏

  • 荔菲

    读音:lì fēi与“荔非”同。历史上关西复姓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其注云: “西羌种类也。”或作“荔非”、“荔菲”。“荔非”,又作“丽飞”、“利非”。

  • 读音:suí【源】 ①汉时有隋昱,绥远五原人,于王莽末起兵,后归汉光武,拜五原太守(62)。此为隋姓之始。②本为随姓。隋文帝去辵为隋,遂分随、隋为二姓(17,24,60)。③明宣德中,王骥征麓川(故治

  • 读音:Wā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中华姓府》(63)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,91)。河南舞阳弯庄(62)、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新疆之布尔津,山西之太原、运城及吕梁地区有分

  • 洛史

    读音:Luòshǐ【源】 彝族姓。属什列家支(375)。

  • 魚各羅

    读音:Yúgèluó【源】 西夏人姓(240)。

  • 读音:Jiá【源】黄帝臣鵊治之后,见《姓谱》(15,17)。《姓氏词典》 据《康熙字典》 收载并注此音。其注云: “黄帝臣有鵊治。 当为姓之始。”

  • 叱奴

    读音:chì nú【源】 叱奴为代北部落。拓拔兴于代北,兼并他部,以本部为内姓,其他诸部随方位分之,北方有叱奴氏(60,62)。叱奴氏出高车纥奚部(242),原居囊曲河附近,北魏道武帝登国五年降魏,被

  • 兆吉

    读音:Zhàojí【综】 清正黄旗满洲护军申德之妻为兆吉氏(260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