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Fú

伏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祖辈名号为姓氏,源于风姓,伏羲后裔。伏羲氏苗裔,有用“”作为自己姓氏者,遂成伏姓。二是改姓。北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。

伏姓春秋战国时主要分布于山东章丘一带,两汉及曹魏时期有移居今山东安丘、山西太原、河北高阳的。南北朝至隋唐以后,今安徽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等地均有伏姓入居。宋元之际,伏姓在今湖南繁衍得格外兴旺,并在今四川、重庆以及两广之地散布。明初,山西伏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北京等地。明末湖广填四川,伏姓有入居今四川、重庆的。如今,伏姓尤以湖南等地为多。

伏姓历史人物有伏胜,一名伏生,西汉经学家。早年任秦博士,专治《尚书》,是西汉今文《尚书》最早的讲授者。伏羲娥,伏胜女,才女,世称伏女。文帝时伏胜九十余岁,行动艰难,不能正言,使女传《尚书》于晁错,得二十八篇。伏恭,东汉经学家。曾任常山太守。敦修学校,教授不辍,北州多为“伏氏学”。伏湛,东汉臣,名儒。少传父业,教授数百人。为人笃信好学,时称师表。

伏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一百一十四位。


【源】 ①系自风姓。古帝伏羲之后,见《姓苑》(9,11,12,17)。②春秋时孔子弟子虙不齐之后,虙、伏、宓三字古时相通(60,62)。③北魏时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(11,12,17)。【望】 济南、太原、高阳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湖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伏姓人数68%。【人】 伏胜,汉时济南人,曾为秦博士,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,胜时年90余,老不能行,使晁错往受之,得29篇,撰有尚书大全(6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昌乐、东平,辽宁之清原,山西之太原,陕西之韩城,甘肃之永登、徽县,贵州之普安,云南之河口,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风姓,伏羲之后,遂以为氏。与任、宿、须句、颛臾同祖。” 此以名号为氏。②又注: “俟伏氏改为伏氏。” (《中国姓氏大全》、《姓氏词典》 据 《魏书·官氏志》 俱引作“俟伏斤氏”改为伏氏。) ③ 《姓氏考略》 注云: “汉济南多伏姓,孔子弟子虑不齐之后。虑、伏、宓并通。”

西汉有伏胜; 南朝梁有伏迁; 晋代有伏滔,游击将军; 唐代有伏适,医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鄂郎

    读音:láng【综】 清镶白旗满洲马甲讷伦泰之妻为鄂郎氏(260)。

  • 駒于

    读音:Jūyú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汉书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“汉代有驹于利受”。

  • 有穷

    读音:yǒu qióng后羿自鉏迁于穷石,号有穷氏。(见《姓源》)

  • 拔曳固

    读音:bá yè gù【源】 隋、唐时回纥外九部中,其第四姓为拔曳固氏(17,60,62)。其先为拔也部(60)。【变】亦作〔拔野古〕、〔拔野固〕(17,60)。历史上回纥族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

  • 柘王

    读音:Zhèwáng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其注云: “本姓王,乐浪人。远祖罴,后魏伏波将军,镇武川,赐姓柘王氏。”

  • 读音:Niǎo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新元史》收载,“元有嬲成。”未详其源。

  • 蒙古八剌忽䚟

    读音:Měnggǔbālàhūdǎi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,其注据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云: “蒙古族姓氏。元太祖时有唵木海,姓此氏。”

  • 读音:Kāng康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。一是以国名为姓氏。汉代时,康国和康居国的王子到中原定居,后代以康为姓。二是以谥号为姓氏,源于姬姓。文王幼子初受封于康,称康叔,后又称卫康叔,死后谥号“康”。

  • 庶長

    读音:Shùzhǎng【源】 庶长,秦时官名。秦、汉时爵分20级,10为左庶长,11为右庶长,17为驷车庶长,18为大庶长,左庶长以上至大庶长皆将军也(62)。其后以官为氏(6,12,17,60)。【

  • 赤遂

    读音:Chìsuì【源】 晋时黄初平即得仙术,以方教授南伯逢,易姓为赤遂,自号赤松子(19,2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