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韵镜

韵镜

一卷。现存最早的韵图。作者已不能确知。传本卷首有南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张麟之识语,及他在嘉泰三年(1203年)的序。此书的成书年代历有争论,罗常培《通志七音略研究》云:“等韵图肇自唐代,非宋人所创。”“昔戴东原谓:‘呼等亦隋唐旧法’,‘二百六韵实以此审定部分。’钱竹汀亦云:‘一二三四之等,开口合口之呼,法言分二百六韵时,辩之甚细。’证以前说,盖不甚远,故等韵之名虽后人所定,而等呼之实则本诸旧音。至于经声纬韵,分转列图,则唐代沙门师仿悉昙体制,以总摄《切韵》音系者也。”李新魁《汉语等韵学》云:“《韵镜》的撰人及撰作年代尚无定说。有人认为它作于唐朝,此说不太可靠。我们认为,它的撰作年代当在宋初,即在公元一〇〇七年至一〇三七年之间。”《韵镜》是根据《切韵》一系韵书编制的音节表。它在正表里标明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,没有标注三十六字母,但卷首列有三十六字母,两相对照,实际上还是用三十六字母作声母代表字的。但《韵镜》把“帮”组和“非”组,“端”组和“知”组,“精”组和“照”组并列,成二十三行。这是因为轻唇(非)只有合口三等,而重唇(帮)合口三等字又和它不发生冲突,所以轻重唇并列一行。舌头(端)只有一四等,舌上(知)只有二三等,两者恰好互补,所以并列一行。齿头(精)只有一四等(“邪”只有四等),正齿(照)只有二三等,两者互补,所以也并列一行。这些并列的字母,语音比较接近,在上古音中是属于同一声类的。《韵镜》对韵书的韵部分别从“等”“呼”“转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处理。韵图纵列平上去入四声(不明显标出),每一声调中再分为一二三四等(四格),按韵等的不同,分别把各韵摆在相应的一格中,如齐韵摆在四等一格中,鱼韵摆在三等的一格中,江韵摆在二等的一格中,冬韵摆在一等的一格中。等的划分主要是就韵母中的介音或主要元音的差异而确定的。《韵镜》在列图时,在每韵前注明“开”、“合”、“开合”三类。“呼”是以有无[u一]介音来划分的,有[u-]的是合口呼,没有[u-]的是开口呼。《韵镜》开合口的划分,与这个原则一般是符合的,开口合口往往分别列图,如二十三图寒韵开,二十四图桓韵合;十三图咍韵开,十四图灰韵合。但也有和这个原则不合的,如三十八图侵,四十图谈、衔、严、盐都作合,二十六图宵,二十七图歌也作合,就说不出道理。《韵镜》尚别立“开合”一类,计四图,即第二图冬、钟,第三图江,第四图支,第十二图模、虞。支韵外其他各韵韵腹的音值是[o]和[],编者或许认为它们介于开合之间,不易划分,而不得不以“开合”称之,属从权处理性质。《韵镜》每图都注明“转”,分“内转”、“外转”两类。“内转”、“外转”是对各图性质更高层次的概括。“转”的意义是什么尚待进一步研究,但内转外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,就是外转各图都是有独立二等韵的,内转各图则没有独立二等韵。这一点在《四声等子》、《切韵指掌图》等书所附的门法里都有所说明。《韵镜》各图的纵行最左一栏注明该图所辖韵部,图的纵横交合处列韵书各小韵的首字。《广韵》的二百零六韵,如不计声调,只有六十一个韵类。因此,如果声韵配合,应列六十一个韵图,但《韵镜》只有四十三个韵图,一个图往往不止容纳一个韵类。这是因为每图共有十六个横行,按每一横行排一个韵母计算,原则上四十三图可以容纳六百八十八个韵母。而《广韵》的每一韵并不都是四等具全的,所以在一个韵图里就可以分别摆上几个韵而不至发生矛盾。例如“冬”韵是一等韵,“钟”韵是三等韵,所以在内转第二图,“冬”“宋”“沃”摆在一等格子,“钟”“肿”“用”“烛”摆在三等格子,这一图就容纳了两个韵类,七个韵。《韵镜》对韵书的韵分别归类只列四十三图,不仅是一种技术处理,而且是把实际语音较为接近的一些韵归为一类,列为一图。因此,《韵镜》虽然没有提出“韵摄”概念,但“摄”的实质已经具在,四十三图实际就是四十三摄,而且列图的次序也和后来摄的次序一致。《韵镜》四十三图共列三千六百九十五个字(据永禄本),代表韵书中同样数目的小韵。《韵镜》所列的这些字中,有不少是重出的。李新魁《汉语等韵学》说:“重出有两种情况:一是同一字列入两个不同的音韵地位(格子)……一是韵书中同一小韵的字(同音字)分列于两三处。……这两种字合计起来,大约有六七十个。因此,《韵镜》一书所代表的韵书小韵实际上并没有三千六百七十五个之多。”《韵镜》一书宋理宗淳祐年间传入日本,国内失传。到清末黎莼斋出使日本时,才把此书重新传回国内。从日本传回来的有两种版本:一是日本永禄七年(明嘉靖四十三年,1564年)“覆宋永禄本《韵镜》”,黎氏传回之后,刊入《古逸丛书》中;一是日本影印的宽水十八年(明崇祯十四年,1641年)刻本。两者的底本都是享禄戊子(明嘉靖七年,1528年)刻本。《古逸丛书》本商务印书馆曾予影印,收入《丛书集成》。1955年古籍出版社亦影印流通。“宽永本”北京大学曾影印过。李新魁有《韵镜校证》一书,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渔村记

    二卷。清韩锡胙(1716-?)撰。韩锡胙字介圭,号湘岩,浙江青田人。乾隆举人。官至苏松粮道。学问渊博,诗文俊拔,著有《滑疑集》。《渔村记》为传奇剧本。卷首《南山法曲》题湘岩填词。卷端题妙有山人漫笔,湘

  • 玉岑山慧因寺志

    十二卷。清李翥编辑。慧因寺,为东南大刹,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(927),吴越王钱镠时,马鸣之教,流入东土。第五传至晋水,疏释华严经义。高丽国王子僧义天,慕名前来乞为弟子,晋水示寂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。时

  • 左传浅说

    二卷。清皮锡瑞(详见《尚书大传疏征》)撰。作者治学侧重今文经学,站在今文经学家的立场上,对《左传》及杜预注提出自己的看法。作者认为《左传》不解经,并批评杜预等人以邪说诬《春秋》。但作者也不全盘否定《左

  • 灵石山房诗草

    二卷。清贵成(约1854前后在世)撰。贵成字镜泉。蒙古正蓝旗人,生卒年未详。杭州驻防。道光二十年(1840)举人。官兵部郎中。尽力于公家职事,能搜抉利弊,有所不可,议论侃侃,百折不回。与黄云鹄同官至契

  • 持志塾言

    二卷,清刘熙载(1813-1881)撰。熙载字伯简,一字融斋,江苏兴化人。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等职。熙载治经无汉宋之门户,自子、史、天文、算法、字学、韵学靡不通晓。所著《昨非集》四卷,《说文叠韵》二卷,《

  • 春秋正解体要

    二十一卷。清黄宗杰撰。宗杰,闽中(今福建省)人。该书辑录各家对《春秋》的解说,删烦就简,以存所谓“正解”。有清乾隆壬子(1792)撷云书屋刊本。

  • 南窗记谈

    一卷。撰者不详。劳格《读书杂识》卷十一考为“徐度撰”。余嘉锡《四库提要辨正》认为:“徐度所著之《南窗记谈》,原书已亡,后人从他说部中抄取二十条,伪题此名,托之徐度。”又考宋元间说部,如《墨客挥犀》、《

  • 穀梁礼证

    二卷。清侯康(1798-1837)撰。侯康原名廷楷,字君模,广东番禺人,清代经学家、史学家。道光十五年(1835年)举人。精研注疏,尽通诸经,著有《春秋古经说》、《穀梁礼证》。平生对史学致力尤勤,撰《

  • 花月痕

    清魏秀仁(1818-1873)撰。魏秀仁字伯肫,一字子安,号眠鹤主人、眠鹤道人,又号咄咄道人、不悔道人。福建侯官(今福州市)人。自幼随父研习经史,二十八岁始中秀才,次年为举人,后屡试不第。曾入幕陕西、

  • 宝盘斋石刻

    一卷。清王福田得宋人书双钩本。其从子王锡寿刻石。王福田字心耕,为著名书家张叔未之友。王锡寿字瑕斋。藏周史颂铜盘,王福田以为斋名。此本为宋人二诗,经梁同书鉴定认为是苏东坡手迹,但观此书行笔单弱,气象迫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