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音论

音论

三卷。《音学五书》之一,清顾炎武撰。《音论》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,“盖五书之纲领也。”凡三卷十五篇。上卷三篇:一《古曰音今曰韵》、二《韵书之始》、三《唐宋韵谱异同》。中卷六篇:一《古人韵缓不烦改字》、二《古诗无叶音》、三《四声之始》、四《古人四声一贯》、五《入为闰声》、六《近代入声之误》。下卷六篇:一《六书转注之解》、二《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》、三《反切之始》、四《南北朝反语》、五《反切之名》、六《读若》。其中最重要的有四篇。第一篇是《古人韵缓不烦改字》,认为古人用韵宽缓,今之读古书者,但当随其声而读之,若“家”之为“姑”,“庆”之为“羌”,“马”之为“姥”,声韵全别,不容不改,苟其声相近可读,则何必改字,如“燔”字必欲作“符沿反”,“官”字必欲作“俱员反”,“天”字必欲作“铁因反”之类则赘矣。第二篇是《古诗无叶音》,对陈第主张表示完全赞同。第三篇是《古人四声一贯》,认为古人亦有四声,但四声可以并用。顾氏说:“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,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,故平多韵平,仄多韵仄;亦有不尽然者,而上或转为平去,或转为平上入,或转为平上去,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,故四声可以并用。”是篇认为平上去三声古多通贯,而入声与入声为韵者占十分之七,入声与平声为韵者占十分之三。唐人功令犹许通用,故《广韵》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,非谓一字有此多音,乃以示天下作诗之人,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。第四篇是《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》,认为古人临文于四声本可不拘,而先儒谓一字两声,各有意义,如“恶”字为爱恶之“恶”则去声,为美恶之“恶”则入声。《颜氏家训》言此音始于葛洪、徐邈,乃自晋宋以下同然一辞,莫有非之者。然依古书看来,爱恶之“恶”亦可读为入声,美恶之“恶”亦可读为去声,乃知去入之别,不过发音轻重之间,而非有此疆尔界之分也。《四库全书提要》谓《音论》乃“五书之纲领也。书成于崇祯癸未(1643年),其时旧本《集韵》与别本《广韵》皆尚未出,故不知唐宋部分之异同,由于陈彭年、丁度。又唐封演《闻见记》其时亦未刊行,故亦不知唐人官韵定自许敬宗。然全书持论精博,百余年来,言韵学者虽愈阐愈密,或出于炎武所论之外;而发明古义,则陈第之后,炎武屹为正宗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永观堂海内外杂文

    二卷。王国维(1877-1927)撰。此稿辑于丁巳(1917年)之冬,收文五十七篇,除训诂史论之外,又间收散文若干。王国维一九一六年就职上海圣明智大学,主编学术杂志,致力于物名训诂、声韵、古文字、古器

  • 云斋广录

    八卷、后集一卷。宋李献民(约1073年前后在世)撰。李献民,字彦文,延津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事迹亦无考。著《云斋广录》八卷、后集一卷。这部书前有政和辛卯年李献民的自序。书内所载录的都是一时艳异杂事,文章

  • 孙清简公集

    二卷。明孙需(?-约1522)撰。孙需字孚吉,别号冰蘖翁,德兴(今江西德兴县)人。明成化八年(1472)进士,为常州府推官,擢南台御史。弘治中累官右副都御史。正德中为南京兵部侍郎晋南京礼部尚书,起南京

  • 絮苦斋杂考

    一卷。清戴熙撰。熙字鹿床,号醇士,浙江钱塘人,道光十二年二甲进士。咸丰十年,太平军陷杭州,投池死。此书所考,大抵经义字学,间及金石文。说《诗·大东》,依《诗序》意,为谭大夫供亿周人过境之词。只是旧注於

  • 七曜历日

    一卷。无名氏撰。此卷首尾完整。按七曜之名:蜜、莫空、云汉、嘀日、温没斯、那溢、鸡缓日。又分十二时,每日每时之下,缀以人生行事之吉凶祸福。俾人知所避忌。盖周而复始焉。此在我国历法中不但为创见,亦现存古历

  • 伤寒明理药方论

    见《伤寒论方》。

  • 芳洲集

    十卷。明陈循(1385-1462)撰。陈循,字德遵,号芳洲,泰和(今江西泰和县)人。明永乐十三年(1415)进士第一,授翰林修撰。宣德间进学士,正统十年(1445)以翰林学士入内阁典机务,累迁户部右侍

  • 读书杂志

    八十二卷。清王念孙撰。王念孙生平见“广雅疏证”。此书对《逸周书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管子》、《晏子春秋》、《墨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淮南子》等九种书的文字讹误详加校勘,于音训异同及句读错乱

  • 类辑练兵诸书

    十八卷。明董承诏编。承诏,生卒年不详,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。万历丁未(1607)年进士。天启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。此书乃辑录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、《练兵实纪》等书而成。董氏荟萃戚书之说,删除繁复,编为十六

  • 绿滋馆稿

    九卷。明吴士奇(约1607年前后在世)撰。生卒不详。吴士奇字无奇,安徽歙县人。万历二十年(1592)进士。官至太常寺卿。著有《史裁》《明副书》等,已著录。此稿凡九卷,文八卷,诗一卷。四库总目编者评吴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