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说文字原 六书正讹

说文字原 六书正讹

共六卷(《说文字原》一卷,《六书正讹》五卷)。元周伯琦(1298-1369)撰。伯琦字伯温,号玉雪坡真逸,饶州鄱阳(今江西波阳)人。历官浙西肃政廉访使,江南行台监察御史,拜资政大夫,江浙行省左丞。博学工文章,尤以篆隶真草闻名,著此二书。《四库提要》说:“大抵伯琦此二书,推衍《说文》者半,参以己见者亦半,瑕瑜互见,通蔽相仿,不及张有《复古编》之精密,亦不至杨桓《六书统》之糅杂。”周氏《说文字原自序》云:“先君汝南公(周应极)研精书学,余四十年,尝谓许氏之书,虽经李阳冰、徐铉锴辈训释,犹恨牵于师传,不能正其错简,强为凿说,紊然无叙,遂使学者昧于本原,六书大义郁而不彰;苟非更定,何以垂世?伯琦暇承有年,忘失是惧,缅惟画卦造书之义,参以历代诸家之说,质以家庭所闻,未敢厘其全书,且以文字五百四十定其次叙,撰述赞语以著其说。复者删之,缺者补之,点画音训之讹者正之。字系于文,犹子之随母也。分为十又二章,以应十又二月之象,疏六书于下,于是许氏之学,渐有可考,不待翻其全书而思过半矣。”按,周氏增补十七部:廿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母、尢、;删削17部:飛、儿、、凶、、矛、辛、豈、鼓、臼、有、、蓐、、、、;改变其字四部:“皕”作“百”,“箕”作“其”,“危”作“厃”,“雲”作“云”。由上述可见,《说文字原》是研究偏旁学之作。近人丁福保批评周氏“多采戴侗说以訾议许氏”,其说”诞谩叵信,视同戏剧”(《说文诂林自叙》),而姚孝遂不以为然,认为“敢于对旧说提出怀疑,根据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以探求古文字的本源”,“其见识是卓越的”(见《许慎与说文解字》,中华书局1981年版)。《六书正讹》是正字之书,以《礼部韵略》二百零六韵分隶诸字,以小篆为主,先注造字之义,再以隶作某、俗作某辨别于下,大体与张有《复古编》相同。但论者认为不如《复古编》。《四库全书》经部小学类收此二书,《六书正讹》附于《说文字原》后。《说文字原》有《吉石盦丛书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汉石例

    六卷。清刘宝楠撰。刘宝楠(1791-1855),字楚祯,号念楼,江苏宝应人。曾任直隶文安(今属河北)知县。初治《毛诗》和郑氏(玄)《礼》,后专治《论语》,撰《论语正义》,由其子恭冕续成。另有《念楼集》

  • 读孟

    十五卷。清王又朴(详见《大学原本说略》)撰。卷首有自序。根据七篇的次序,一篇分上下卷,共十四卷。末有附录卷。经文旁边,画圈点,注评语。扼要处,则圈围其字以分别。经文之后,依自己的见解,标义法,作顺说,

  • 昕天论

    一卷。三国吴姚信撰,清马国翰辑。信字元直,一字德祐,武康(今浙江德清)人。精于天文易数之学,为太常卿。有《周易注》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云:“梁有《昕天论》一卷,姚信撰,失传”。新旧唐志复著之,今佚。其名

  • 春秋辑说汇解

    二卷。清曹逢庚撰。逢庚字上章,号肃堂,河南洛阳(今河南洛阳)人。乾隆壬辰(1772)科举人,癸丑(1793)钦赐翰林院检讨。精于经学,著有《淡和堂经说》等。所著《春秋辑解》十二卷原藏于家,同治九年(1

  • 女孝经

    一卷。唐郑氏(生卒年不详)撰。郑氏为朝散郎侯莫陈邈(侯莫陈三字为复姓)之妻。前载进书表,称侄女策为永王妃,因作此以戒。《唐书·艺文志》不载,《宋史·艺文志》始载之,《宣和画谱》载,孟昶时有石恪画《女孝

  • 夏检讨年谱

    一卷。清夏味堂(1745-1825)辑。味堂,江苏高邮人,乾隆举人,系谱主之孙。谱主夏之蓉(1697-1784),字芙裳,号醴谷,又号半舫老人,雍正十一年(1733年)进士,授翰林院检讨,历任广东、湖

  • 群经剩义

    一卷。清俞樾(详见《群经平议》)撰。作者因为开始打算续《群经平议》,久未成书,故题曰“群经剩义。”其中,谓《周礼·人》“掌金玉锡石”,当作“掌金锡玉石”,引职方氏“扬州其利金锡竹箭,雍州其利玉石”为证

  • 孔子编年

    五卷。旧本题宋胡舜陟撰,实即舜陟命其子胡仔作。胡仔字元任,号苕溪渔隐,南宋徽州绩溪(今属安徽)人。后流寓吴兴(今属浙江),生卒年不详。历任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、知晋陵县等职。晚年著有《苕溪渔隐丛话》。《

  • 三传三礼字疑

    六卷。附《春秋大全字疑》一卷,《礼记大全字疑》一卷,清吴浩(详见《十三经义疑》)撰。此书因十三经注疏而作。明王鏊《震泽长语》称其时惟汀州版存,而汀州版亦不易见,所流传的只有万历中北监版及毛晋汲古阁版,

  • 禹贡示掌

    一卷。清尤逢辰撰。尤逢辰字霭庭,江苏元和(今江苏省吴县)人,诸生,官荥泽县主簿。卷首有自序,认为注《禹贡》者,莫详于胡渭《禹贡锥指》,只是该书繁复难读,于是尤逢辰便节其大纲,以己意联缀成文,使之便于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