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荡寇志

荡寇志

七十回。清俞万春(1794-1849)撰。俞万春字仲华,别号忽来道人,浙江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少年颖悟,博极群书。文武兼通,弓马娴熟,为一方硕儒。二十岁左右,随父亲到广东任所。嘉庆中叶,适逢徭民起义,其父奉命前往镇压,俞万春因从征有功,得功名。他擅歧黄之术,其父死后,在杭州一带行医,晚年深信佛、道二教,潜心研究医道,著书立说。他一生不以功名荣利为念,只做过秀才。为人治病之暇,常以一黄牛为伴,以酒一壶,铁笛一支,分系牛角,遨游于西湖之上,号为“黄牛道人”。他著有《骑射论》、《火器考》、《戚南塘纪效新书释》、《医学辨症》、《净土事相》等书,均已散佚。唯《荡寇志》得传世。《荡寇志》又名《结水浒传》,全书七十回,结子一回。是一部反《水浒》的书。作者俞万春出于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心理,极力诋毁农民起义,攻击《水浒传》是“邪说淫辞,坏人心术,贻害无穷”。针对《水浒传》在民间的积极影响,他本着“尊王灭寇”、“但明国纪写天麻”的主旨,自道光六年(1826),迄于道光二十七年(1847),花了二十二年时间,呕心沥血,惨淡经营,三易其稿,写下了这部与《水浒传》内容截然相反的作品。全书叙写了陈希真、陈丽卿父女在张叔夜率领下,将梁山起义军斩尽杀绝的故事。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上,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压迫的愿望,怀着与社会前进方向相背离的政治观、伦理观,一厢情愿地歪曲事物本质。在作者笔下,原先逼上梁山的好汉,一个个成为叛臣逆子,阵前大失英雄本色,甚至窝窝囊囊地死去。相反,在《水浒传》里出现的恶霸、赃官,却成了忠厚良民和仁义之士。即便象蔡京、童贯等奸臣,作者也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他们与梁山英雄勾结、做儿女亲家的闹剧。《荡寇志》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思想消极反动的小说,但它在艺术上确有一些可取之处,如人物形象的刻划,行文布局,造语设景的写作技巧等都颇具匠心。可惜的是,由于其思想的反动和与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对立,掩盖了它艺术特色的光辉。《荡寇志》最早的版本是咸丰三年(1853)徐佩珂南京刊本,后有光绪丙申(1896)慎记书庄石印本、民国三年(1913)上海天宝书局石印本。今本有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《中国小说史料丛书》戴鸿森校点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介塘文略

    一卷。明王相(?~1524)撰。王相,字懋卿,号介塘,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。正德十六年(1521)进士。官翰林院编修。嘉靖初,因争大礼廷杖,创重而卒。事迹附见《明史·王思传》。此集杂文十八篇,多酬赠之

  • 济生拔粹方

    十九卷。元杜思敬(生卒年不详)辑。杜思敬,自号宝善老人,铜鞮(今山西省沁县)人。此书辑录了金、元医书十九种。卷一《针经集要》,卷二《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》,卷三《窦太师流注指要赋》、《针经摘英》(又

  • 礼学大义

    一卷。清张锡恭撰。张锡恭字闻远,光绪年间举人,生卒年不详。与黄以周交游,精于三礼,光绪末年应征召为礼学馆纂修。著有《朝服郑氏学》、《丧礼郑氏学》两书。《礼学大义》一书勾勒礼经要义,时有独得之见:“建邦

  • 论语王氏说

    一卷。魏王朗(155-228)撰。清马国翰辑,朗字景兴,东海郯(今山东郯城北)人。官至乐平乡侯。通经学,曾著有《易传》、《春秋传》、《孝经传》、《周官传》,今仅存《论语王氏说》辑本。但《三国志》本传及

  • 伤寒明理论

    三卷。金成无己(见《注解伤寒论》)撰。该书成于《注解伤寒论》之后,是作者研究《伤寒论》的又一卓著成果。该书摘取《伤寒论》中五十种症候进行了病象、病因、病理及临床施治方面的阐述。辨识精微,言语通俗。如《

  • 海岳名言

    一卷。宋米芾撰。米芾生平见《画史》。世传米芾天资高迈,处世潇洒,不与世俯仰,落拓难羁,是书正体现作者之清高孤傲,不从流俗之品质。是书述论书法、点评书家,而于古今书家皆多讥贬。米氏开篇即对历代论书之“征

  • 古今谚

    一卷。宋周守忠(约1208年前后在世)撰。周守忠,字不详,号庵。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。著有《养生杂纂》、《姬侍类偶》等。《古今谚》是作者在读书过程中,采摘古今俗语,又获得一部分近时常语,很有激发启迪道

  • 理学要旨

    无卷数。清代耿介撰。耿介见《中州道学编》条。此书辑宋儒周敦颐、程颐、程颢、张载、朱熹五人的部分著作为一集,每卷书前各自编列了小传,其中附有作者的观点。全书在周敦颐著作中摘录了《太极图说》、《通书》六章

  • 澹仙诗钞

    四卷。《词钞》四卷。《赋钞》一卷。《文钞》一卷。清熊琏撰。熊琏,生卒年不详,字商珍,号澹仙,又号茹雪山人,江苏如皋人。清代文学家,工词赋。自幼许配陈生。后来陈生得病致残。熊琏又不肯毁婚。陈生早逝,熊琏

  • 六经读

    六卷。明陈际泰(1567——1641)撰。际泰字大士,临川(今江西临川)人,文学家。早年流寓汀州(今福建长汀),后返临川,与艾南英(1583——1646)等以时文名天下。作品有《太乙山房文集》、《易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