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音
八卷,清潘耒撰。潘耒(1646-1708)字次耕,号稼堂,晚年自号止止居士,吴江(今江苏吴江县)人。康熙十七年(1679年)召试博学鸿词,授翰林院检讨,与修《明史》。在翰林院五年,因耿直见忌,遂归里不复仕。曾从顾炎武学于汾州,学风深受炎武影响,生平博涉经史、历算、音韵、训诂之学;能诗,善属文。所著尚有《遂初堂集》。《类音》成于康熙壬辰年(1712年),是一部韵学论著。书分八卷。第一卷为《音论》,包括《声音元本论》、《南北音论》、《古今音论》、《全分音论》、《反切音论》等部分。第二卷为《图说》,有《五十母图说》、《平声转入图说》、《二十四类图说》、《一百四十七韵图说》、《四呼图说》、《等韵辨淆图说》等。第三卷为《切音》,包括平、上、去声各二十四类,入声十类等项,表明其新定切语。第四卷以下是韵谱。潘氏撰作此书是“欲使五方之人去其偏滞,观其会通,化异即同,归于大中至正。”书所以称为“类音”,是要“依类定音”。他所定的音:字母五十个,分开齐合撮四呼,韵母二十四类,分平上去入四声。他认为声韵调之数皆有一定,合于自然之理,所谓“字造乎人而音出乎天”。他的书要“依类定音”,“对旧谱之复者芟之,缺者补之,未安者改之,务使阴阳清浊各具其音,相耦相从而不违其序”。潘氏深受邵雍天声地音各有定数观点影响,所确定的语音系统是参酌古今南北的-种理想化的“人人本有之音”。潘氏认为字母应该阴阳相配,他把三十六字母的全浊音、次浊音配上“阴声”的一类或加一些虚位(以〇表示),遂成五十之数,分为喉、舌、腭、齿、唇五音。其字母是:喉音影喻晓匣见溪舅群语疑;舌音老来耳而端透杜定乃泥;腭音审禅绕日照穿朕床〇〇;齿音心些已邪精清在从〇〇;唇音非奉武微邦滂菶并美明。潘氏分韵为二十四类,每类各有四呼,具体韵母一百四十七个,平声四十九个,上声三十四个,去声三十八个,入声二十六个。潘氏所列韵图,先按声调分四类,一调之内包括二十四韵类,一图列六个韵类,一调之字分列四图。图中横列声母,纵分六栏,列六韵之字,每韵再按四呼分列。图末注明旧时韵部和今所定韵目。全书共列十八图(入声只列两图)。书中韵谱部分,按照所定语音骨架,写成近似于韵书的格式,也是以声调为纲,下隶韵类,韵内分列四呼,一韵之内再分小韵,先注明他改定的反切,中间释义,最末列旧时反切及本小韵所辖字数。《类音》有遂初堂刊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