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祁县志

祁县志

①八卷。清郭修,周继芳纂。郭字不详,河北高邑县(今河北柏乡县)人。顺治十三年(1656)任祁县知县。政绩甚嘉。《祁县志》康熙四年(1665)刻本。全书八卷,五十二小目。分为:卷一舆地志,卷二建置志,卷三食货志,卷四典礼志,卷五官政志,卷六人物志,卷七艺文志,卷八杂记志。每门下附有诸小目。此志踵明万历旧志而作,在内容上,视旧志略有增加。如人物目,一种意见为祁在唐虞时,并为冀城,自春秋时,晋贤大夫祁奚采食于斯,而邑,因而得名。代多伟贤,如汉朝的王充,晋朝温峤等,在正史中亦为不多见的人。此书于人物志中,尚能一一列举,逐一记载,实为可嘉。然而,此书不足之处有二,一是舆地志沿革目下,晋武帝封李惠为祁侯,此书误晋为汉,误惠为善,使人读之不明。二是祁地,历代皆有封爵,如汉封绘贺为祁侯,晋封李惠为祁侯等等。网罗旧闻,广博收集,几乎达到数十人。此志自应列封爵一目以载之,不可不设小目。总之,该志书分科设目尚有可取之处,惟编述不免谬误舛杂。②八卷。清郭原本,朱埕续修。郭详见《祁县志》康熙四年刻本条目。朱埕字公琢,山东单县人,出身岁贡,曾充正黄旗教习,康熙四十二年(1703)任祁县知县。历三年而始修志,未久即成。《祁县志》康熙四十五年(1706)增补本。该编虽为续修,然不过就旧本版刻为底本,仅于人物官政诸志,增刻数页而已。至于体例则全部承袭旧志,丝毫未改。特别是旧志错讹之处,如舆地志沿革下,晋武误为汉武,李惠误为李善等等,全盘继承,未加修正。③十六卷。清陈时纂修。陈时,湖南衡阳县人。进士出身,乾隆四十三年(1778)任祁县知县。《祁县志》乾隆四十五年(1780)刻本。全书十六卷,分为:卷一舆地图,星野,沿革,卷二疆域、山川、城池、关梁,卷三县治、学校、田赋,卷四风俗、物产、古迹、祠庙、封爵,卷五职官、名宦,卷六选举,卷七乡贤,卷八至卷九人物,卷十列女、艺文,卷十一至卷十五艺文,卷十六祥异、杂记。按祁志自康熙四年,知县郭编修付梓后,康熙四十五年暨雍正七年,知县朱埕、罗著藻曾先后续增。郭志多讹误,朱、罗二志,既未纠正,增补亦少。此书编辑,固在续增朱、罗二志,同时纠正旧志之错误。如:旧志舆地志沿革下,晋武误作汉武,李惠误作李善,是编则一一改正。又如旧志人物志中有寓贤一类,下列狐偃、赵简子,此书按《山西通志太原府志》在寓贤一类中,祁无其人,并依旧志注语,狐偃故里在县北三里,赵简子故里在县西十里,即证其非寓贤一类,故于人物志中,删去寓贤一类。甚为得当。④十六卷。清刘发岏修,李芬纂。刘发岏字燮丞,广西全县人。出身举人,光绪四年(1878)任知县。此书修于光绪五年(1879),历时二年,稿初具而刘发岏卸职,光绪八年(1882)年,胡德修接任知县,始将刘稿略加修改,付梓印行。《祁县志》光绪八年(1882)刻本,全书十六卷。该书系全部承袭乾隆间陈时本而作,体例类目,一依陈本,凡陈本尚有旧版即重印,无一字删增。陈本以后者,则以陈本条款重新增刻附于后面。就山川、舆地目而言,全部照旧志版印刷。然人物、艺文目,则有增加。考祁志自明万历以后,续修者不啻三四人,皆谬误漏缺,无可阅读。直至陈本出,祁志始可读。然祁之文献人物,亦因以传真,惜旧志分类不明,纲纪未分,此志续以陈本百年之后,人物增变仍因循旧志旧体例,未有任何更改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阮子正论

    见《阮子政论》。

  • 孔子庙堂碑唐本存字

    一卷。清翁方纲撰。翁方纲,详见《两汉金石记》条。虞书孔子庙堂碑,翻刻已尽失真面。宋拓也已非原物。唐本所存者尚有一千四百余字,元康里氏旧藏,至清代乾嘉年间,归李宗瀚所有。翁方纲择其要者摹录一百二十字,以

  • 重修扬州府志

    七十二卷,首一卷。清阿克当阿修,姚文田、江藩等纂。阿克当阿,字厚庵,满洲正白旗人。官内务府护军统军,兼管三山(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地区)事务,督理两淮盐政,嘉庆十三年任两淮巡盐御史。曾监刊钦定《全唐

  • 易经本义翼

    十二卷。不标撰人名氏。只是卷首题签说,“苏州府学附生曹澐手辑吴敬庵《羲经本义》二十本,上大宗师鉴定。今呈到十九本。其一本系图说,因绘画不及,俟于原本录出补送呈”等等。可能是江南诸生录送提学之本,不知道

  • 惜抱轩尺牍

    八卷。清姚鼐(详见《惜抱轩全集》)撰。陈用光(1768-1835)录。陈用光字硕士,一字实思。浙江新城(今富阳)人。嘉庆六年(1801)进士,改庶吉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累官礼部左侍郎。陈用光系桐城古文大

  • 剪彩集

    二卷。明张之象(1507-1587)撰。之象,字玄超,一字月鹿,号王屋山人。华亭(上海松江)人。其自幼聪颖,博览群经,才能为时贤所推重。曾任浙江布政司经历。但终因性情不合于流俗,投劾而归。之象一生著述

  • 二谛章

    三卷。唐代释吉藏撰。吉藏生平事迹详见《华严经游意》辞条。《二谛章》共有七段,第一,明二谛大意,第二,释二谛名;第三,明二谛相;第四,明二谛体;第五,明二谛绝名;第六,明二谛摄法义;第七,明二谛同异义。

  • 景迂生集

    二十卷。宋晁说之(1059-1129)撰。晁说之,字以道,自号景迂,清丰(今河南清丰县)人。元丰五年(1082)进士。苏轼以著述科荐之。曾守成州,因岁旱尽免民税,转运使大怒,督责甚严,因此请求告老还乡

  • 所安遗集

    一卷。元陈泰撰。泰字志同,别号所安。长沙茶陵(今属湖南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延祐二年(1315)进士。除龙泉县主簿。其曾孙朴辑其遗稿,编成此集。明成化中,其来孙铨等重刊。内“七言歌行居十之七八,大致气格近

  • 无甚高论

    七卷。明赵鸿赐(生卒年不详)撰。赵鸿赐,字承元,桐城(今安徽桐城)人。明嘉靖中副都御史赵钱之子。此书共七卷,杂引佛经及释子语录,而以圣贤之经传互相辨证,大旨以援墨入儒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