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礼表

礼表

一卷。清郑士范(生卒年不详)著。士范,字伯法,一字治亭,凤翔县(今陕西省凤翔县)人。自幼潜心正学,躬行实践,事继母以孝闻。道光二年(1822)解元,以知县拣远贵州,擢平越知州,所至为政清明,颇有政绩。秉性恬淡,不乐仕进,既迁平越,以病求归。家境富裕。回民作难,围城甚急,士范独捐银一万三千两作戒严守城用。三月援兵不至,郑氏自郡守募人突围,赴京乞师。诏发兵,城围始解。回民素敬先生,虽称乱,相戒不敢犯郑氏。先生自少至老未曾一日去书,见异书,必亲手工整抄录,校雠精审。藏书最富,凤郡好学之士多借阅。其诲人,孜孜不倦。一生致力学术,著书甚多,已刻者有《朱子约编》、《朱子年谱》、《许鲁斋年谱》。未刻者有《四书小注约编》、《春秋传注约编》、《三礼表》、《盛世人文集》。《礼表》系郑氏为《礼》经而作,首为《爵命表》,盖本典命职文中言尊贤之等而列之。次为《统国家之表》,凡九:一曰《国家班禄表》,二曰《乡遂井田表》,三曰《乡遂制军表》,四曰《乡遂造士表》,五曰《天官序职表》,六曰《地官序职表》,七曰《春官序职表》,八曰《夏官序职表》,九曰《秋官序职表》。又次为《宫室之表》五:一曰《城宫表》,二曰《宗庙表》,三曰《正寝表》,四曰《燕寝表》,五曰《朝廷表》。又次为《车旗之表》二:一曰《车旗表》,二曰《安车表》。又次为《衣服之表》六:一曰《吉服表》,二曰《朝服表》,三曰《诸侯朝服表》,四曰《燕服表》,五曰《丧服表》,六曰《内服表》。又次为《礼仪之表》十有二:一曰《朝聘礼仪表》,二曰《会同礼仪表》,三曰《诸侯待宾客礼数表》,四曰《诸侯待王从者礼数表》,五曰《诸国相为宾客礼仪表》,六曰《冠礼表》,七曰《婚礼表》,八曰《丧礼表》,九曰《棺槨表》,十曰《祀天神礼表》,十一曰《祀地示礼表》,十二曰《享人鬼礼表》。以《称名表》结束之,共三十六表。各表皆纲纪分明,有条不紊。而作者认为周官去籍之后,仪礼已失去其原来面目。《礼记》为孔氏之徒所论。此已是春秋后期,王室卑微,诸侯国广扩土地,有臣子象季氏比周公富的人很多。礼仪尽废,上下无别,名份莫正,世道混乱。有心人记周礼,希望对社会中王公大夫,士人庶民有所约束,但礼本身在流传中已面目全非。汉注疏家尊孔氏弟子所记礼为经,宋元明诸儒亦多阐发礼之精义,但是于礼之正误,是否尽乃周礼极少辨析。然此表只能依流行的《礼记》来制定,因此心中颇多遗憾。还望后人观会通以行典礼,本朱子命数之说以通之。郑氏作此表,将《礼记》所记之礼分门别类,融会贯通,使人一目了然,有利识读,记诵,亦是治《礼经》一大功臣也。此表有道光间刻本传世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荣木堂诗集

    十卷。《续集》六卷。明陶汝鼐(详见《荣木堂文集》)撰。汝鼐少有诗名,诗集中主要叙述亡国的隐痛,尤以湖南寇事诗为最佳,诗以五古形式叙写崇祯癸未年(1643年)张献忠寇湖南事,近千言,邓显鹤《沅湘耆旧集》

  • 十四经通考礼记类

    二卷。清式楹(生卒年不详)撰。式楹,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。与丁晏同时,而颇慕丁氏之学。是书据丁氏《礼记注释》本而为之考订。如《典礼》篇有:“为其拜而”句。丁氏注之:“犹诈也。”式楹考曰:“周礼九拜,七

  • 故城县志

    ①五卷。明周世选、夏维藩纂修。李元忠增修,沈元昌等增纂。吴能进,四川内江人,明万历十六年(1588)任故城知县。周世选,字文贤,号卫阳,邑人,嘉靖四十一年(1562)进士,官至工部右侍郎。夏维藩,字汝

  • 书经周礼皇帝疆域图表

    不分卷。清廖平撰。此书共四十二篇,从《王制九州三服千里一州图》一直到《书经·周礼大小分统表》。本书卷帙浩繁,是廖平《六译馆丛书》中篇幅较长者。廖平于此书,思虑较为细致,凡是《尚书》、《周礼》两部书中的

  • 平治荟萃

    见《金匮钩玄》。

  • 说文闻载

    三卷。清谢彦华(生卒年不详)撰。彦华字石仙,南康(今属江西)人。其自序谓:“好读许书,参观段严诸家之说,会心不远,其乐无极;疑者莫释,质证情殷。今者精力老耋,学殖荒落,积年一得,敝帚自珍,证以前闻新说

  • 吴兴艺文补

    四十八卷。明董斯张、闵元衢、韩千秋同编。韩昌箕为校录刊刻。董斯张字遐周,乌程(浙江吴兴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董嗣成之弟。履迹待考。著有《吴兴备志》。闵元衢字康侯,号欧余生,乌程(浙江吴兴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

  • 夜行船

    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不剪春衫愁意态。过收灯、有些寒在。小雨空帘,无人深巷,已早杏花先卖。 白发潘郎宽沈带。怕看山、忆他眉黛。草色拖裙,烟光惹鬓,常记故园挑菜。

  • 文选楼藏书记

    六卷,清阮元撰。此目多收江南传钞本,每卷分类排列,记书名、卷数、版本,略述内容,卷末集部多缺此项。有民国间传钞本。

  • 联绵字谱

    三卷。近代王国维撰。参见《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》。是编专录古书中的联绵字,分为三类:一曰双声联绵字,二曰叠韵联绵字,三曰非双声叠韵联绵字。由双声叠韵联绵字与非双声叠韵联绵字之间,可证古代声随之遗迹与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