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杜工部集

杜工部集

二十卷。唐杜甫(712-770)撰。杜甫,字子美,自称“少陵野老”或“杜陵布衣”,世称“杜少陵”。祖籍京兆杜陵(今陕西西安市东南),生于河南巩县。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。年少好学,七岁能诗。开元十八年(730)至天宝四年(745)漫游祖国南北,并结识李白、高适等著名诗人。后困居长安十年,过着“卖药都市、寄食友朋”的生活,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。至德二年(757)投奔唐肃宗,为左拾遗,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。乾元二年(759)至成都定居,于浣花溪畔筑草堂。还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、检校工部员外郎。故又有“杜工部”之称。大历三年(768)离开夔州,此后居无定所,以一叶小舟漂泊于潭州、衡州、耒阳之间。大历五年病逝于江上舟中。杜甫一生忧国忧民。既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,又有“恶竹应须斩万竿”的嫉恶如仇的战斗激情。他的诗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、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。其诗意境深厚完整、语言锤炼精确,节奏顿挫,音调铿锵嘹亮,诗风沉郁。除乐府歌行、五七言古体、律诗、绝句之外,还写了不少排律和拗体诗。杜甫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,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。不仅忧国忧民成为历代诗人咏唱不尽的主题,杜诗艺术形式的规范性,也为后人学习、借鉴的楷模。著有《杜工部集》。据新、旧《唐书》载,杜甫身后有“集六十卷,行于江汉之南。”但已散佚。后润州刺史樊晃编有《杜工部小集》六卷,唐后亦不传。北宋宝应二年(1039),王洙收集整理杜甫诗作,分体编年,辑成《杜工部集》二十卷。共录诗一千四百零五首。然此本也未及流行。嘉祐四年(1059),王琪、何琭、丁修等人又对王洙本重新编订,在苏州雕板刊行,是杜甫集的最早刻本。后来杜诗的编年、分体、集注、增校、注释等皆源于此本。现存两种南宋刻本残卷和汲古阁毛晋命刘臣影宋抄本、毛扆命王为玉重抄补本、及钱曾述古堂影宋抄本等,分藏于北京、上海图书馆。该集还被收入《四部备要》。另有《续古逸丛书》本,题为《宋本杜工部集》二十卷,补遗一卷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砚斋困知左传说

    不分卷。清梁恩霖撰。恩霖字可孙,江都(今属江苏省)人,生平事迹不详。其书不分卷,也不载《左传》全文,有所论说则分别摘录,也不加标题,是梁恩霖的读书札记。考其所论,多为推求经传字义,对史事、义例都很少加

  • 周官礼异同评

    一卷。晋陈邵撰,清马国翰辑佚。陈邵字节良,东海襄贲(今属山东省)人,官至燕王师给事中。事迹具《晋书·儒林传》本传。此书《晋书》本传不言卷数,《隋书·经籍志》作十二卷,据董逌《广川藏书志》跋贾公彦《周礼

  • 香乘

    二十八卷。明周嘉胄撰。周嘉胄,字江左,扬州(今江苏扬州市)人。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著有《香乘》。是书初成于万历戊午(1618)年间,当时全书只有十三卷,书前有李维祯序言一篇。后来,作者认为是书简略,疏

  • 郯城县志

    ①十卷。清张三俊修,冯可参纂。张三俊,三韩人,举人出身,康熙九年(1670)任郯城县知县。冯可参,福建邵武县人,康熙七年任郯城知县。考《郯城县志》,创修于明万历十三年(1585)。知县颜若愚,再修于此

  • 周易学

    不分卷。清沈梦兰撰。梦兰字古春,乌程(今浙江吴兴)人,乾隆举人,官至宜都知县。所著有《周易学》、《尚书学》、《毛诗学》、《周礼学》、《孟子学》、《沟洫图说》等。此书不分卷,上、下经共六十四卦,每卦先讲

  • 续金石录

    不分卷。清叶万撰。叶万,字石君,常熟(今江苏常熟)人。卷首载有汪士鋐、何焯、顾有典同校名氏。本书著录金石文字,采用洪适《隶释》之体例,多载全文,并注缺字之数、行列之式。其所载古碑,较《金薤琳琅》诸书,

  • 对属发蒙

    二卷。不著撰者姓名。全书共分八十一门。其分类颇为琐屑。如节候门,有云上数目下之节候。如三春、三冬之类。又云上虚字下节候,如新春、先春之类。又云上节候下声色,如春光、春容之类。亦为一本俗书。

  • 春秋比事参义

    ① 一卷。清潘相(详见《周易尊翼》)撰。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方苞曾撰《春秋比事》,起于王室伐救,终于阙文,共八十五目,事同而书法互异之处加以条例。潘相受北宋学者张载启发,认为《孟子》多与《春秋》相发明,

  • 残本礼记子本疏义

    一卷。此书原为写本,卷端已断烂,书题及撰人姓名皆不可见。末题“《丧服小记子本疏义》弟(第)五十九。”为日本田中光显旧藏,后捐存早稻田大学。罗振玉据此本影印,后有“丙辰九月《跋》”。其书每见“灼案”字样

  • 冯舍人遗诗

    六卷。清冯廷櫆(1649-1700)撰。冯廷櫆,字大木,山东德州人。幼即有神童之称,读书一览则不忘。康熙二十一年(1682)进士,授内阁中书,性孤僻,不入贵人之门,闲暇以书史为乐。康熙二十六年(1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