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词语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朱文公易说

朱文公易说

二十三卷。宋朱鉴编。监字子明,婺源(今属江西)人,为朱熹嫡长孙。以荫补迪功郎,后仕之吏部侍郎,湖广总领。此书《宋志》失载,《宋志补》及《经义考》始载之。原本前有淳祐壬子(1252年)子明《自序》,称先文公有《启蒙》、有《本义》,皆所以发明往圣前贤之意,是编盖取诸门人记录问答之语云。(《郑堂读书记》)案朱子注《易》之书凡四,为《易本义》十二卷、《易学启蒙》三卷、《古易音训》二卷、《蓍卦考误》一卷,皆有成书。其朋友论难与及门之辨说,则散见《语录》中。鉴汇而辑之,以成是书。《经义考》引明杨士奇之语曰:“晦庵先生《易说》二十三卷,分为三册。先生于《易》自《本义》、《启蒙》之外,凡杂著及门人所记口授之言,其精义皆在此书。清初徐乾学也谓此书与《本义》、《启蒙》相发明,大有功于学者。嗣后董正叔(楷)、胡庭芳(一桂)、董季真(真卿)诸家各有采辑,都仿此书。《四库提要》评曰,是书全采《语录》之文,以补《本义》之阙,然其中或门人记述未必尽合师说,或偶然问答,未必勒为确论。其功在于“收拾放佚,以备考证”。《四库提要》所论极是,书中所采稍嫌芜杂,然于后人研究朱子易学思想不无裨益。此书现存最早版本有元刻本二十三卷(十六册、十三行、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双边),藏北京图书馆,题“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说二十三卷”。《通志堂经解》本也题此名。另有题“文公易说三十三卷”者,收入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中。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《四库易学丛刊》本(景印文渊阁本)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言子

    三卷。宋王(生卒年不详)编。字仲潜,一字伯晦,会稽(今浙江省绍兴市)人,嘉定十三年(1220)进士,累官至左丞相,因与陈宜中不协而去,生平清修刚劲,度宗时曾诏充上蔡书院山长。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云,言偃

  • 观古堂文稿四册

    不分卷。清叶德辉(1864-1927)撰。事迹见《观古堂诗录》条。此集为作者辛亥(1911)以前所作,大都酬应之文,然明白醇实,固非泽于古者深,不能有此典雅。辛亥(1911)以后所作《陈氏庚焕、衢州孔

  • 困学斋杂录

    一卷。元鲜于枢(1256-1301)撰。鲜于枢字伯机,号困学山民,又号寄直老人,大都(今北京)人。官至太常典簿。善书法,工诗文,赵孟頫极推重之。著有《困学斋集》等。此书所记,多为当时诗话及杂事。原本未

  • 西安县志

    四十八卷,首一卷。清姚宝煃修、范崇楷纂。姚宝煃,曾任西安县知县。范崇楷,西安县人。此志嘉庆十六年(1811)刻本。为四十八门,目为图考、星野、疆域、建置、山川、形胜、城池、坊巷、乡庄、学校、公署、水利

  • 鉴戒录

    十卷。蜀何光远撰。生卒年不详。何光远字辉夫,东海(今属江苏)人。蜀孟昶广政初,官普州军事判官。《鉴戒录》共六十六则,每则皆以三字标目,与苏鹗《杜阳杂编》略同。多记唐及五代间遗闻轶事,而以蜀事居多。多诙

  • 五灯会元

    二十卷。宋代释普济(生卒年不详)撰。释普济是其法名,俗姓杨,姚安(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)人。《五灯会元》为佛教禅宗史书。所谓“五灯”系指:1.法眼宗道原撰《景德传灯录》,2.临济宗李遵勖撰的《

  • 四书字迹核

    一卷。清陈瑶宾录。是书专究字迹,虽属无关紧要,但默识者每多混淆。如“后”勿误为“後”,“壹”勿误为“一”,“揜”勿误为“掩”。又如“期”与“朞”,“”与“饥”不可互易。又如“唯”即“惟”,而《孟子》七

  • 冯子节要

    十四卷。明冯从吾(生卒年不详)撰。冯从吾字仲好,号少墟,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万历十七年(1589)中进士,选庶吉士,后改御史。因被夺官归故里,家居讲学十余年。天启(1621-1627)初,起大理寺少

  • 伤寒温疫条辨

    六卷。清杨浚(生卒年不详)撰。杨浚字栗山、夏邑(今四川成都)人。先攻举业,后转攻医学。晚客江南。杨氏认为伤寒、温病极易混淆,于是集诸家之说,间附己见,撰成此书。又名《寒温条辨》。卷一主辨伤寒、温病与伤

  • 三朝北盟会编

    二百五十卷。徐梦莘撰。徐梦莘(1124-1205年),字商老,临江(今江西清江)人。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进士,历官南安军教授、知湘阴县、知宾州。后以议盐法不合,罢归。每念靖康之乱,备尝颠